老北京清明习俗知多少
清明节这样一个节日 , 最主要的习俗就是扫墓 。人们在度过一个寒冬收敛之季后 , 此时也想顺应自然生机 , 伸展腰肢 , 走出户外到阳光明媚、绿草如茵的公园或郊外去踏青寻春 , 或步行、爬山、涉水 , 或赏花斗草游乐 , 既是春游又是健身活动 , 保持着身心的健康 。老北京又是怎么过清明节的呢?跟小编一起走进北京文化看看吧 。
清明祭祖扫墓 , 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 。自古以来 , 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 , 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 , 做过好事的人物 , 人民都会纪念他 。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纪念碑 , 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形式 。
老北京清明节的另一习俗 , 是在这一天要去城隍庙烧香叩拜求签还愿问卜 , 在明清民国时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庙 , 香火亦以那时最盛 。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爷” , 是那时百姓信奉灶王爷、财神爷外最信奉的神佛 。
这个“爷”其实就是一个城、一个县的“不管部”代表 , 城隍庙在每年的鬼节——清明节开放时 , 人们纷纷前往求愿 , 为天旱求雨(多雨时求晴) , 出门求平安、有病企求康复 , 为死者祈祷冥福等诸事焚香拜神 , 那时庙会内外异常热闹 , 庙内有戏台演戏 , 庙外商品货什杂陈 。
“清明一霎又今朝 , 听得沿街卖柳条 。相约比邻诸姊妹 , 一枝斜插绿云翘 。”这首诗所描述的是古代清明插柳的习俗 。民谚中还有这样的话:“清明不插柳 , 红颜变皓首”“清明不戴柳 , 死后变黄狗” 。那么 , 为什么要在清明节期间插柳呢?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 。二说是为了为了避邪 。三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四说是为了预报天气 。
关于插柳可以预报天气的说法由来已久 。古谚就有“柳条青 , 雨蒙蒙;柳条干 , 晴了天”的说法 。俗话也说“有心栽花花不发 , 无心插柳柳成荫 。”而在生活上 , 柳条是插在土壤中就能成活 。柳条插到哪里 , 就活到哪里 。只要年年插柳 , 便可处处成荫 。
明清时代 , 不仅插柳于门 , 而且簪柳于首 。簪柳在不同地区风俗有所不同 , 或男女皆戴 , 或妇女戴 , 或儿童戴 , 以戴柳为柳毛、柳尖、嫩柳、柳叶等 。簪柳的用意有些不同说法 , 一般认为是为了保持青春 。
另外 , 清明时节还有放风筝、荡秋千等习俗 , 这是健身活动 , 亦是那时的游乐活动 , 白居易在《春游》一诗中就说过:“逢春不游乐 , 但恐是痴人 。”风筝最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用于军事 , 用放飞风筝传信息 , 明清后转为宫廷娱乐并为平民游乐玩具 , 因古时在风筝上装置响笛或洋皮小鼓等风吹发出似筝之声而称“风筝”之名 , 老北京时风筝制作更为精巧 , 那时有被称为“曹氏风筝”、“风筝金”、“风筝哈”、“风筝马”等流派的风筝 。
曹雪芹对风筝颇有研究 , 还曾写过一本《南鹤北鸢考工志》的书呢 , 书中记录了他放飞制作风筝的经验与体会 。风筝可在庙会集市上购买 , 也有自家制作的 , 如儿童自制的称为“屁股帘”的简易风筝 。阳春三月在郊外山野或四合院内外广阔之地放风筝 , 沐浴着阳光 , 吸着清新空气 , 或拉线奔跑或昂首仰视从而心旷神怡 , 人体气血畅通 。
【老北京清明习俗知多少】这项活动至今仍受广大百姓喜爱 , 常见在天安门广场和城内外广阔地区有各式各样的风筝在蓝天白云中翱翔 。至于荡秋千曾是宫廷内和贵族家园林中的设施是妇女孩子们流行的一项游乐活动 , 如今早已成为百姓的健身活动项目 。
推荐阅读
- 广西泡菜的腌制方法
- 无添加的老式面包的做法(增肥食谱)
- 感动老公能哭的一段话往后余生
- 华为手机硬件老化了有办法吗
- 抖音90后都老了的说说
- 感谢教师节的感言简短 关于教师节感谢老师的话
- 男女老年朋友之间祝福语
- 北京车bj40手自一体怎么开 看看这里就知道
- 温馨生日祝福语写给老公 给老公的生日祝福语
- 清明的朋友圈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