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改写历史!化石证明:600万年前猫头鹰不是“夜猫子”


中国科学家改写历史!化石证明:600万年前猫头鹰不是“夜猫子”


文章图片


中国科学家改写历史!化石证明:600万年前猫头鹰不是“夜猫子”


文章图片


中国科学家改写历史!化石证明:600万年前猫头鹰不是“夜猫子”


文章图片


中国科学家改写历史!化石证明:600万年前猫头鹰不是“夜猫子”


文章图片


根据报道 , 近日 , 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们 , 通过对一块发现与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地带的猫头鹰化石研究 , 发现至少在600万年前 , 猫头鹰还是一种在白天活动的鸟类 , 曾经的它们并不是“夜猫子” 。
这个发现也改写了人类对于猫头鹰的认知历史 , 可以说对于研究这种古老的猛禽类动物来说 , 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

那么 , 为何猫头鹰如今变成了“夜猫子”呢?
猫头鹰是一种人们很熟悉的鸟类 , 在全球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 而且多达130多种 , 它们都属于“鸮形目” , 而且都是属于夜行性的肉食性鸟类 , 在白天的时候躲起来睡觉 , 只有在夜幕降临的时候 , 它们才会开始活动 。
研究认为 , 最早的猫头鹰应该是出现在900多万年前 , 它们是从原鸮科鸟类进化而来的 , 而这一次在青藏高原发现的古老猫头鹰化石显示 , 至少在600万年前到950万年前 , 在这个地区 , 曾经生活着一种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猫头鹰 。

不过 , 它们的生活习性却与我们熟悉的猫头鹰截然不同 。 那么, 科学家们是如何确定 , 600万年前的猫头鹰 , 是在白天活动的呢?
说起来 , 这是通过对它们的“巩膜骨”研究得知的 。 什么是“巩膜”呢?简单来说 , 它是眼球壁的重要组成部分 , 也是可以帮助生物看清楚东西的关键之一 。

而这些古老的猫头鹰“巩膜骨”和现代猫头鹰的对比发现 , 它们的眼睛是可以将日光进行削弱的 , 而这么做的目的 , 就是为了让它们可以在白天的时候 , 甚至是正午时分 , 日光最充足的时候 , 看清楚世界 。
而现代猫头鹰的眼睛 , 已经无法适应白天的光线了 , 所以 , 它们的眼睛瞳孔变得非常大 , 这也是它们放弃了白天 , 在夜晚出现的主要原因 。

那么 , 既然600万年前的猫头鹰不是“夜猫子” , 后来又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 促使了它们朝着“夜行者”的方向进化了呢?
一般来说 , 动物进化出和祖先完全不同的生活习性 , 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 第一种 , 就是气候环境的变化 , 第二种就是竞争者数量的增加 , 这些都会让它们为了生存下去 , 开始尝试着新的生活方式 。

研究认为 , 或许是后来因为草原上的竞争对手太多了 , 而这些竞争对手又普遍在白天活动 , 所以 , 猫头鹰才开始朝着“夜猫子”的方向演化 。
不过 , 究竟它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 正式变成“夜猫子”的 , 这个问题目前还无法回答 , 因为人类在研究猫头鹰演化史的过程中 , 很多关键性的化石都没有发现 , 所以 , 还需要找到更多的 , 来自于不同时期的化石才可以 。
【中国科学家改写历史!化石证明:600万年前猫头鹰不是“夜猫子”】
那么 , 民间都说猫头鹰是“不祥之鸟” , 真的如此吗?
说起来 , 在我国古代 , 民间就将看到猫头鹰当成走“厄运”的开始 , 当然 , 这里主要原因 , 还是因为古人对这种生物不了解 , 因为它们模样比较怪 , 而且叫声也很特别 , 并且只在夜晚出没 , 所以 , 才会让人对它们感到害怕 。
事实上 , 猫头鹰不仅不是“不祥之鸟” , 它们还是一种有益的鸟类 。 猫头鹰的主要食物来源 , 就是各种鼠类 , 特别是对人类有害的老鼠 , 更是猫头鹰最喜欢的食物 。

从数据来看 , 平均一只猫头鹰 , 一年的时间里 , 至少可以吃掉1000只以上的老鼠 , 算下来每一天都要吃掉3只左右 。 自然 , 猫头鹰的数量稳定 , 那么 , 也就可以控制老鼠的数量 , 从而对人类有益 。
此外 , 在我国 , 猫头鹰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这也意味着 , 如果大家在野外看到了它们 , 千万不要伤害它们 , 如果发现它们受伤了 , 也要拨打当地的森林公安电话 , 对它们展开救助 , 毕竟猫头鹰作为一种古老的鸟类 , 而且是自然界中非常重要的存在 , 一旦它们灭绝了 , 对于人类来说 , 将会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