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图为鹿泉区土门关驿道小镇(资料图片) 。
图为市民在鹿泉区土门关驿道小镇游玩(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张晓峰 摄
□本报记者 刘迪
“一夫当关 , 万夫莫开”“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关 , 关口、关隘 , 在古代 , 许多关隘都至关重要 , 大抵如此 , 提起“关” , 我们的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一些与其相关的诗句 。 在石家庄 , 也有这样一个既有诗意、又有历史的地方 , 那就是我市鹿泉区省级保护单位土门关 。
从市区一路向西 , 土门关驿道小镇就会出现在眼前 。 如今 , 这里是出名的旅游景点 。 夜晚时 , 璀璨的灯火、古朴的建筑、氤氲在整条小街的美食香气往往令游客陶醉在这个古香古色的小镇之中 , 不禁想问问身边人“今夕是何夕” 。 今夕何夕?土门关自己可能也“记”不太清了 。
土门关位于太行山东麓 , 距鹿泉市区2.5公里 , 是太行“八陉”之第五陉的东出口 , 古称“井陉口”“土门口” , 是山西、陕西通向河北的要道 , 被古人称为“三省通衢” , 土门关历朝都有重兵把守 。 据史书记载 , 秦始皇遗体曾过土门关回咸阳 。 《获鹿县志》记载:“旧志云:井陉口 , 今之获鹿土门关 。 ”《唐书》地理志上有云:“镇州获鹿 , 有井陉口 , 亦名土门口 , 即太行
八陉之第五陉也 。 ”关于土门关的记载还有许多 , 为今人探寻土门关的历史留下了充分而翔实的资料 。
古代 , 土门关口是黄土经过夯打而成的土制城门 。 清代时 , 修建了五座城门楼 , 被当地人称为阁 , 如今只剩了三座 。 往土门关驿道小镇的深处走 , 就可以看到这几座阁楼 , 分别为西土门东、西阁和东土门西阁 。 “三省通衢”“山陕通衢”“山辉川媚”等刻在石匾额上的古字;特色鲜明的硬山布瓦顶都令人一睹土门关当年的风采 。 在东土门西阁下 , 50余米石铺古驿道尚存 , 历经车轮碾轧、马蹄踩踏、风雨侵蚀 , 石头已变得光滑 , 车辙沟痕清晰可见 。 阁楼旁有一棵千年古槐 , 观其间 , 古阁、古驿道、古槐 , 三古相映成趣 。
这里除了是重要的古代交通枢纽、邮递驿站 , 还是历代兵家争雄的古战略要塞 , 据不完全统计 , 自秦朝至民国 , 有志记载的 , 发生的战争就有十七次之多 。 其中 , 最著名的就是韩信背水之战 , 此战令土门关扬名天下 。 《明史》中也曾记载:“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冬十一月 , 大将军徐达遣参政陆聚守井陉土门关 。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侄子颜季明在土门关抗击叛军英勇就义 , 颜真卿在悲愤之际挥毫书成《祭侄稿》 , 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
历史上 , 到过这里的文人、官员都会见景生情 , 挥笔赋诗 。 苏轼的诗句“千峰石卷矗牙帐 , 崩崖凿断开土门”中的“土门”即为鹿泉“土门关” 。 在《古道雄关赋》一书中 , 收集了有关土门关的历代诗词五百余首 。
幽径深深 , 晚风徐徐 , 漫步在古驿道间 , 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 , 回到了金戈铁马的岁月 。 三省通衢土门关 , 历尽沧桑后 , 如今这里再度被繁华气息填满 , 向人们诉说着昔日辉煌 。
【来源:石家庄日报】
【石家庄|三省通衢 战略要塞——探访石家庄市鹿泉区省…】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 , 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 , 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 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