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龙辣条翻车,央媒怒批!我却看到了背后最恶心的一面( 二 )


把羞辱女性当卖点 , 这不是幽默 , 是从创意自下而上的丢弃底线 。
那 , 除了利益之外 。
背后影射的深刻问题 , 恐怕我们不得不拎出来“鞭笞” 。

03
大家还记得李诞翻车事件吗?
当时 , 他代言了某女性内衣品牌 。
为了宣传 , 他在微博发布了推文 , 其配文写着:“我的职场救身衣 , 一个人让女性轻松躺赢职场的装备 。 ”
女性向品牌都不尊重女性 , 也难怪大众的愤怒值会再次叠加 , 留言区和社交平台指责声浪浪 。
什么玩意儿?
一个不穿内衣的男人代言女性贴身衣服 , 然后居高临下、堂而皇之地渲染内衣是女人的职场救身衣 , 穿上就能轻松躺赢 。
注意是救身衣 , 而非救生衣 。
短短一行字 , 逻辑恶意满满 , 仿佛女性穿上这款内衣便可平步青云 , 抹煞女性血汗 。



后来 , 李诞因此被罚87万 。
说个冷知识 , 广告法明文规定:
严厉禁止性别歧视;
代言人必须亲自使用过产品方才有资格代言 。
试问 , 该品牌又有哪一项符合规定呢?
让人不寒而栗的是 , 用意如此明显的辱女广告 , 竟然从策划、拍摄 , 审核再到上线 , 一帆风顺通过了 。



当女性在二手车广告里穿着情趣内衣被人嘲笑不是他的第一次;
当女性在化妆棉广告里吓跑歹徒渲染容貌焦虑;
当女人在钻戒广告里说“没有蓝宝石 , 我不脱”;
当女性在鸭脖广告里穿着红色内衣 , 配着“年嫩多汁 , 想要吗?”
……
如此种种 , 数不胜数 。
李奥贝纳曾说:
我们制作销售产品的广告 , 但也请记住 , 广告负有广泛的社会责任 。
当广告站在男性视角 , 用调侃、内涵、冒犯、甚至挑战的口吻、文字与设计将女性丑化、物化、矮化 , 背后的暗示性影响不容小觑 。
久而久之 , 广告在传播过程中就会塑造约定俗成的女性刻板印象 , 偏见、审视、凝视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大脑中 , 譬如:
被强奸不是你的错?
好女孩怎么会去酒吧?
最后 , 先生也有庆幸的地方:对于走软色情、擦边球 , 企图亵渎女性的广告 , 越来越多的女性性别意识开始觉醒 , 也有相当多秉有成熟性别意识的男性一同团结起来反击、谴责这些低俗且充满歧视的内容 。
大家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回击:
女性 , 不是你们的性幻想对象!
【卫龙辣条翻车,央媒怒批!我却看到了背后最恶心的一面】女性 , 不是你们互相吹嘘的玩物!
女性 , 更不是你们的流量密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