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18岁女子不顾劝阻与画家私奔,离婚后她得到一幅画值165万( 三 )


想起张道藩的温柔细腻和对她的悉心呵护 , 蒋碧薇有过一丝动摇 。
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之后 , 她的理智战胜了情感 。

蒋碧薇仔细地阅读了这一封长信 , 最后还是把它烧毁了 。
她给张道藩回了一封信 , 谢绝了他的爱意 , 表明自己已经有丈夫了 , 不能做对不起他的事情 。
在信的末尾 , 蒋碧薇劝张道藩忘了自己 , 他会遇见更适合他的人 。
接到信的张道藩心灰意冷 , 失望地与一个法国姑娘结为了夫妻 。
1934年8月份 , 徐悲鸿和蒋碧薇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 。

回国之后 , 徐悲鸿爱上了学生孙多慈 , 并对她展开了热烈的追求 , 蒋碧薇失望之极 , 开始与他分居 。
她一个人回到老家宜兴散心 , 却在街上意外遇见了前任未婚夫查紫含 。
查紫含原本还以为是自己眼花了 , 但是看到蒋碧薇惊讶的神色后瞬间明白过来 。
时隔17年 , 两个人都已经有了家庭和孩子 , 往事已经消散在了时光中 。
查紫含对蒋碧薇微微颔首 , 跟她进行了一番简短的寒暄 , 就转身离开了 。

1936年 , 张道藩再次出现在了蒋碧薇的生命中 。
此时的他已经是政府高官 , 担任要职 , 蒋碧薇却郁郁寡欢 , 独自居住在南京 。
张道藩对蒋碧薇恋恋不忘 , 两人又恢复了书信来往 。
蒋碧薇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在这里 , 这座城市经常遭到日军的轰炸 , 母子三人整日生活在担惊受怕中 。
此时 , 徐悲鸿已经去湖南长沙找孙多慈了 , 根本没时间顾及妻儿 。

一次轰炸中 , 张道藩不顾生命危险赶到了蒋碧薇家 , 照顾母子三人 。
轰炸结束之后 , 张道藩带着蒋碧薇母子回了家 , 让他们暂时居住在家中 , 因为家里有地下室 , 可以保证他们的安全 。
后来 , 徐悲鸿与学生孙多慈的恋情被报纸报道了出来 。
徐悲鸿为了与孙多慈结婚 , 直接在报纸上声明已经和蒋碧薇解除了同居关系 。
十几年的婚姻生活被丈夫当成了同居 , 从根本上否定了她和孩子的存在 , 蒋碧薇非常失望至极 。

带着对丈夫的愤怒与报复 , 蒋碧薇成为了张道藩的情人 。
张道藩曾经提出要与蒋碧薇结婚 , 真正地在一起 , 却被蒋碧薇拒绝了 。
之后 , 两个人频繁地给对方写信 , 即使住在同一栋楼中 , 他们也会用书信的方式传递感情 。
蒋碧薇和张道藩之间一共通信了两千多次 , 这些书信或长或短 , 但都是在倾诉衷肠 。
1942年12月份 , 离家三年之久、没能娶到孙多慈的徐悲鸿再次回到了蒋碧薇身边 , 想要与她再续前缘 。

此时的蒋碧薇心有所属 , 已经对徐悲鸿没有了感情 。
而且 , 她非常明白 , 徐悲鸿之所以放弃孙多慈 , 是因为孙家父母的反对 , 并不是他真的回心转意了 。
于是 , 她与徐悲鸿提出了离婚 , 并想要通过打官司得到他的部分财产 。
三年之后 , 他们终于办完了离婚手续 , 两人的婚姻生活正式宣告破灭 , 两个孩子都被留给了蒋碧薇 。
分手前 , 徐悲鸿把早年为她画的肖像画《琴课》送给了蒋碧薇当纪念 。

零落 , 在台北孤独去世1949年初 , 国民政府的高级人员陆续逃往台湾 , 张道藩也不例外 。
出逃前 , 张道藩亲自来到了蒋碧薇的住所 , 把蒋碧薇带到了台湾 。
1953年9月26日 , 著名画家徐悲鸿去世 , 接到消息的蒋碧薇精神恍惚 , 时常呆呆地看着《琴课》 。
1959年的春天 , 蒋碧薇与张道藩的感情日渐淡薄 , 形同陌路 。
为了留住心中最后一点美好的感情 , 蒋碧薇主动提出了分手 , 谢绝了张道藩的资助 , 搬到了其他地方居住 。

之后 , 她在两个小辈的照顾下 , 平静而淡薄地度过了余下的时光 。
她不问世事 , 整日看书作画 , 偶尔会教邻居家的小孩读书写字 。
1978年2月16日 , 蒋碧薇在台北的一家医院中去世 , 享年79岁 。
临终前 , 她把徐悲鸿送给她的大部分画作免费捐给了台北的历史博物馆 , 只留下了《琴课》 。
2022年1月24日 , 蒋碧薇的外孙黎健图去台北为她扫墓 , 顺便拜访她的故居 。

蒋碧薇晚年居住在一栋临近湖边的房子中 , 这栋房子至今都保留着她的一些痕迹 。
徐悲鸿为她画的《琴课》当初就挂在这栋房子里 , 2002年的时候 , 《琴课》以165万的价格被拍卖 。
那个时候蒋碧薇才知道这幅画的价值如此高 , 她想起当年徐悲鸿的戏谑之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