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中国人实现了“春日限定鲜货”自由吗?( 二 )


如何让雷笋破圈 , 曾是当地农人们最头疼的问题 。

电商解围春笋之困 世代在临安种植雷笋的李文生从没想到 , 这个困扰了当地人几十年的难题 , 竟然被儿子李杰这一代人 , 利用互联网电商平台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
李文生和李杰一家住在被竹林环绕的泗州村 , 村里人几乎家家户户都靠种植竹林为生 。 在他的印象里 , 随着父亲穿梭在竹林中就像走入了藏宝阁 , 到处都是雷雨后冒尖的春笋 。 不夸张的说 , 走几步甚至会被尚未破土的笋尖顶到脚底 。
如此多的雷笋除了供自家食用外 , 村民们会将大部分新鲜的雷笋带到集镇上进行交易 。 在当地最大的雷笋交易中心於潜镇 , 来自周边各地的商贩们人头攒动 , 他们从这里购入大量雷笋并转手销售出去 , 对拥有档口的、较为成体系的商贩来说 , 每天经手收进卖出的雷笋能达到1万斤到3万斤 。
直到2019年疫情的到来 , 打破了这一绵延几代人的雷笋销售模式 。
“之前竹林都是父亲在打理 , 我就是偶尔帮帮忙 。 ”李杰说 , 虽然早在疫情前便在拼多多开了一家网店 , 但早期并没有上心打理 , 但2020年春季雷笋上市时 , 线下交易渠道因疫情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 在一家人为销路发愁之际 , 李杰发现网店的雷笋销量反而逆势增长 。
“第一年没什么准备 , 也不熟悉电商平台的规则 , 即便如此 , 也卖光了我们家的雷笋 , 这让我尝到了甜头 。 ”于是 , 2021年春季雷笋上市之前 , 李杰便做好了十足的准备 , 为了全职运营网店 , 他甚至从快递公司辞了职 , 潜心研究电商平台规则、租仓库、做品控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这一年他总共卖出了将近一百万斤的雷笋 , 自家30亩的雷竹林不够卖 , 他还收购了很多村民家的雷笋 。
在电商平台找到雷笋销售新思路的不只李杰一人 。 住在李杰家附近几百米处俞金江的儿子、也是李杰的发小俞凯 , 同样在2019年于拼多多平台开通了网店 , 他最早尝试卖的农货是当地特产天目小香薯 。
初涉电商领域 , 俞凯店铺的销量并不好 , 好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农人天生就带有网络学习基因 , 他四处寻找电商运营资料 , 不断地总结、实践、探索 , 店铺销量也随之渐渐上涨 , 从日均几十单 , 到日均几百单 , 在2020年的雷笋季中 , 俞凯网店的营业额一举达到了1000万元 。
如今 , 俞凯的拼多多网店日均订单量维持在5000至6000 , 遇到上新高峰日甚至可以突破一万单 。
当前端销量有了保证之后 , 俞凯也开始打造供应端体系 , 他在当地建立起一个面积四五百平方米的仓库 , 专门用于雷笋的分拣和打包 。 供销链条日益完善后 , 俞凯的雷笋生意越做越大 , 他的店铺现已成为拼多多平台“竹笋产销榜”的冠军 。
更令人惊喜的是 , 俞凯和李杰发现以往囿于时空限制无法销往较远地区的雷笋 , 通过电商平台不仅触及到了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 , 还搭乘着迅速崛起的国内物流能力 , 走出了江浙沪 。
在这些临安新农人卖出的每日订单中 , 华北地区、东北地区 , 乃至西北地区的消费者占比日益增长 , 这是以往线下销售渠道为主的年代里想都不敢想的 。

谁让国人实现了“春鲜自由”? 时下正是今年的雷笋季 , 俞凯和李杰的拼多多网店生意也一如既往的红火 , 李杰店铺的雷笋近期还入选了平台的百亿补贴 , 在对电商平台愈加熟悉后 , 这两个从小玩到大的好哥们开始共同研究起直播电商来 。 在他们看来 , 依托于拼多多平台稳定的流量 , 直播这种新型销售模式 , 可以让消费者随着农人走进竹林深处、走向厨房灶台 , 这样临安这道美味就能销往更远的地方 。
事实上 , 无数新农人从田间地头走向互联网、走入直播间的背后 , 是电商平台拼多多对农业科技领域的不断加注与投入 。
在拼多多近期发布的2021年四季度及全年度财报中 , 拼多多过去一年的平台累计订单量高达610亿 , 相比于中国快递业务总量的1083亿件 , 拼多多的订单占比约为56% , 且较之前一年同比增长59% , 其中涉农订单增幅尤为显著 。
拼多多在农货生鲜领域的大幅增长 , 一方面来自于平台对农产品“零佣金”以及重投农业策略 , 据悉自百亿补贴上线两年多以来 , 累计超2万款农产品在百亿补贴频道上线 , 优质农产品商家已突破1万家 。
另一方面 , 区别于其他生鲜电商平台 , 拼多多的农业策略重心并不在“最后一公里” , 而是在“最初一公里” , 即“农货”和“新农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