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柏地黄丸加减治黄水疮医案

黄水疮又名"脓疱疮"、"脓疱病",是一种常见的化脓性皮肤病.
具有高度的传染性,传染方式通常是通过人和人的直接接触.临床上常将本病分为大疱型脓疱疮和非大疱型脓疱疮两型.大疱型脓疱疮最常见于新生儿,好发于躯干和四肢,初起为散在水疱,在1~2日内迅速增大到直径2cm以上的浅表性大疱,疱液开始为淡黄色,清亮,约经1日后,疱液变混浊.由于重力作用,脓汁沉积,形成特征性半月积脓现象.非大疱型脓疱疮包括原发的传染性脓疱疮和继发的脓痂型脓疱疮,是脓疱疮最常见的一型,典型临床表现为开始局部出现一个2~4mm的红斑,红斑迅速发展成一个小水疱或脓疮,疱壁很薄,极易破溃,其渗液干燥后形成典型的蜜黄色痂覆盖在浅表糜烂的表面.一个皮损可直接蔓延至邻近的皮肤形成多个相似的皮损,或融合成一片.暴露于环境的皮肤表面损伤处最易受累,常继发于瘙痒性皮肤病,如丘疹样荨麻疹、湿疹等.对于无并发症的轻至中度局限性皮损,局部外用治疗即可达到治疗目的.传统的外用药有龙胆紫、新霉素、红霉素和庆大霉素软膏等.中医认为,黄水疮系风热毒邪侵袭肌肤所致.发于下肢者,每与湿邪有关.故多从风、湿论治.
【病案举例】
周某,女,6岁.主诉双下肢水疱.初起为一红疹,迅即长大,凸出表皮,疱内充满黄水,光亮透明如蚕豆大小周围绕以红晕,局部发痒.抓破后流黄黏水,水过处复生疱疹.以膝下、踝部为多,膝上亦有数粒.舌红,苔薄白,脉沉细数.此风毒外袭,湿热下注之故.拟知柏地黄汤加减.处方:知母、茯苓、山药、苍术、防风、黄柏各12g,生地、川牛膝、枣皮、荆芥、泽泻各10g,苡仁米24g,金银花15g,蒲公英20g,生甘草6g.3剂.4日后复诊,下肢未生新疱,部分水疱结痂,仍觉瘙痒,上方再进3剂,药尽病愈.5
【知柏地黄丸加减治黄水疮医案】按:本案改熟地为生地,去丹皮、山萸肉,加入清热利湿解毒祛风之品.熟地滋腻,有碍祛邪,生地则有清热凉血之功效.知、柏清热燥,湿,茯苓、泽泻淡渗利湿,而整个方剂的作用方向发生了变化.知柏地黄丸本为滋阴降火之品,其中补益之品只熟地、山肉、山药三味而已,山药药性平和,非峻补之品.今将熟地改为生地,去山萸肉之酸温,则整个方剂降火之力盛而滋补之性减.临床根据患者的病情,灵活运用,同为滋阴降火一法,而实有侧重之不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