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这不是一本科学哲学的读物 , 这本书的作者与读者都不需要亲自投入这场旷世的论战 , 我们作为旁观者 , 只需要从结果上信任给自己带来实在好处的那一个:自有生民一万多年 , 古老的信仰更仆难数 , 然而这些信仰真的唤来了什么吗?
现代科学广泛投入实践只是最近一百多年的事情 , 我们又过上了怎样的现代生活呢?我们的候选范围就只是现代科学给出的种种起源图景 , 至于古老信仰构造的种种传说 , 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其中任何一个有资格算作可能 。
但在所有最重要的基础自然科学中 , 生物学是最晚成熟起来的那一个 , 这当然是因为生命现象实在是比其他一切现象都更加复杂 。
经典力学在1687年就树立起来 , 到1925年 , 相对论和量子论都已经落成 , 再到1974年左右 , 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也基本完工了;相比之下 , 到1858年 , 我们才弄明白细胞是构成一切生命的砖石 , 又过了一个多世纪 , 我们才获得了完整的中心法则 , 知道了遗传的基本原理 , 而从那时到这本书写成 , 才刚刚过了60年 。
面对各自的终极问题 , 物理学在“宇宙本源”的问题上给出了“大爆炸”这个轰动世界的流行学说 , 生物学却至今未在“生命起源”的问题上有过什么笃定的回答 。
不同的研究者用不同的假说组合了不同的观察结果 , 得到了为数众多、大大小小的“局部图景” , 它们就像成百上千块乱堆在一起的拼图碎片 , 我们既没见过完整图景是什么样子 , 也不知道哪些碎片属于完整的图景 , 哪些碎片只是一个错觉 。
进入21世纪之后 , 我们在生物学内部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希望 。 不同的局部图景正在弥合起来 , 组成更大的片段 , 虽然在许多边界问题上还有广泛的争议 , 但是在越来越充分的实验证据的支持下 , 这些争议或早或晚 , 终究都会得到解决 。
这样一来 , 公众科学领域的现状就更加让人焦虑了 。 直到今天 , 谈起生命起源的科学解释 , 就只有“米勒-尤里实验”稍知名些 , 然而这只是一片最陈旧、最不可能正确的碎片 。 为此 , 人们又要用类似“猴子在键盘上乱跳也可能打出《莎士比亚全集》”的说辞把这块碎片拉扯出全景图的尺寸来 。
毫不客气地说 , 这样粗糙的东西经不起一点推敲 , 非但说服不了谁 , 还叫公众觉得现代科学没本事回答这个问题 。 但在这个时代 , 一个人不知道科学的解释是什么 , 那通常不是因为科学无法解释 , 而是因为科学前沿与公众舆论之间有着广阔的真空地带 。
在很大程度上 , 这也是本书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他想知道这些局部图景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融洽地整合起来 , 构成一张宏大而精细的生命起源图景 , 把现代科学那种无与伦比的解释能力展现在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公众面前 。
最终 , 他选择了白烟囱假说 , 用它组织了整个图景的框架 , 然后用RNA世界假说让这个框架丰满 , 也用其他研究者提出的更具细节性的图景填充缺口 。 总的来说 , 他得到了令自己满意 , 甚至有些感动的结果 。
当然 , 这样一幅图景远远不能称为任何意义上的“标准答案”——如果这本书的作者敢于这样声称 , 那就未免太狂妄了——但他又的确认为自己给出的图景是一幅很好的图景 , 否则他也不会煞费苦心地铺展这幅图景了 。 首先 , 这幅图景中的每一个细节 , 都是科学的假说 , 都能用具体的实验和数据来论证 。
尼克·莱恩正在伦敦大学的实验室里设计白烟囱的模拟装置 , 一步步地检验假说中的物质能量产出;哈佛大学医学院的诺贝尔奖得主杰克·绍斯塔克是一个更优秀的实验家 , 它在关于原始细胞的模拟实验中收获了许许多多激动人心的成果 。
尤金·库宁向来以严谨的计算著称 , 他在当代遗传学的研究中享有很高的名望;帕特里克·福泰尔是巴斯德研究所微生物学部的主任 , 他对DNA起源的思考非常全面地综合了当代病毒学的研究结论……这一切 , 都与那种退变成教条的解释毫无相同之处 。
其次 , 不无感情因素地 , 即便对于作者本人而言 , 这也的确是一幅摄人心魄的壮美图景 。 从陨石、彗星、小行星甚至星际气体中发现有机物的成分 , 一度唤起了一种非常浪漫的生命起源假说 。
【生命的起源、死亡的归宿、人生的意义三者之间有何联系?】这些天体饱含着构造生命的基本物质 , 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把生命播种到它邂逅的每一个宜居星球上去 , 数不清的科幻作品受此启发 , 虚构了这样那样的“星际播种”的设定 , 获得了艺术上的巨大成功 。 这样的假说虽然没有多少可信之处 , 却真实地反映了在我们心中萦绕已久的巨大困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