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剧文化了解:黑头唱腔的简介

在曲剧的唱腔中 , 黑头唱腔是一大特色 。其刚劲雄浑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力度是黑头唱腔的一大特点 。那么 , 接下来 , 就跟小编一起到曲剧文化中去了解关于黑头唱腔的内容吧 , 看看它的产生及其发展都是如何的 。
【曲剧文化了解:黑头唱腔的简介】据偃师县曲剧老艺人张桂林回忆:1943年前后 , 由朱六来、朱双奇、兰辑吾、耿庚辰、温如意、李运成、张桂林、张光旭、张八子、吴魁及琴师马铁良组成的曲子班在陕西咸阳演出时 , 排演曲剧第一个连台本《呼延庆打擂》 。
当时 , 曲子戏仍以生、旦戏为主 , 从未出现过黑头行当 , 更无粗犷响亮、刚正豪迈的黑头唱腔 。朱六来、李运成、张桂林、温如意、耿庚辰研究认为 , 包公铁面无私 , 不畏权势 , 就连他的说话也一定要语气重、有分量 , 唱腔自然也和一般角色不同 , 既要响亮 , 还要带点“钢音” 。
经过试唱 , 他们在豫剧“脸子”唱腔的基础上 , 用曲剧的扬调过门演唱 , 形成了基本唱法 。接着 , 由耿庚辰在《呼延庆打擂》中试演包公 , 马上受到观众喜爱 。这样 , 曲剧“黑头”唱腔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
40年代中期 , 洛阳成立了曲子班 , 由张光耀演包拯 , 张光耀琢磨其师傅耿庚辰的唱腔 , 同样用扬调唱出了“黑头”唱腔 。
1952年 , 谢禄调入偃师县曲剧团 。因他天赋极高 , 声如洪钟 , 由他扮演《呼延庆打擂》中的包拯 , 充分发挥了他的长处 , 深受群众欢迎 。由此 , 谢禄名声大震 , 从而奠定了他的“黑头”行当基础 。
1955年 , 偃师县曲剧团排演包公戏《秦香莲》 , 该剧的主要难题就是拿下以唱功为主的包公戏 。剧组研究认为 , 应当把握住包公的性格 , 突出“黑头”唱法上的“宏”、“壮”、“刚”、“豪”等特点 , 唱腔要有刚劲雄浑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力度 。然后由谢禄试唱 。
谢禄又研究吸收了偃师著名的“大脸”黑头演员“大金声”、“二平”的唱法优点 , 充分发挥自己刚亮的嗓音、真切的吐字和有力的喷口长处 , 不仅成功地唱了大段扬调 , 还创造出了“黑头”的“撩子”唱法 。戏一上演 , 即获得广泛赞誉 。该剧在1956年洛阳地区首届戏曲汇演中荣获一等奖 。
1959年谢禄调入河南省曲剧团 , 他继续研究各种剧种的“黑头”唱法 , 博采众长 , 对自己的“黑头”唱腔加工改进 , 如使用“脑后音”发音 , 增强“喷口”吐字 , 加速表现黑头性格特点的“吔”行腔衬字等 , 特别是结合“丹田劲”弹出来的笑声 , 增强了表现力 。进而他又创造出了“反调诗篇”、“飞极阴阳”调门的唱法 , 更加完善了“黑头”唱腔 。谢禄成了曲剧舞台上独树一帜的“黑头”演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