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泡泡玛特的“主题乐园”故事:赔钱才好,盲盒为王

泡泡玛特|泡泡玛特的“主题乐园”故事:赔钱才好,盲盒为王

文章图片

泡泡玛特|泡泡玛特的“主题乐园”故事:赔钱才好,盲盒为王

泡泡玛特不想做盲盒了?
日前 , 泡泡玛特公布了2021年全年财报 , 财报显示:
【泡泡玛特|泡泡玛特的“主题乐园”故事:赔钱才好,盲盒为王】2021年 , 泡泡玛特的营收和净利润依旧保持增长 , 但是增速却开始放缓 , 毛利率也出现下滑 。
而此前一直被疑的IP Molly一家独大问题 , 在2021年有所缓解 , 其营收占比为15.7% , 达到了7.05亿元;SKULLPANDA和Dimmo分列第二和第三 , 营收占比分别为13.3%和12.6% 。
但市场上对于泡泡玛特的IP焦虑依然存在 。
在2019年和2020年位居泡泡玛特前三大IP的PUCKY , 在2021年贡献的收入只有1.82亿元 , 营收占比4.1% , 连带着其所属的“独家IP”类别的业务收入占比也出现下滑 。
于是 , 一个趋势看上去非常明显 , 即:2021年 , 泡泡玛特继续不做盲盒公司 。

加速发力线下零售店之外 , 泡泡玛特试图寻找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 , 讲“主题乐园”的故事 , 但也让泡泡玛特开始变“重” 。
泡泡玛特会成为中国的迪士尼、环球吗?
对此 , 搜狐财经王伊萌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 , 贫道以为:
泡泡玛特起初的品牌定位是热衷二次元Z世代的潮玩 , 其用户圈层十分限定 。
在其想要从潮流玩具变成潮流文化的这一战略中 , 就必须要有破圈的路径 , 即:主题公园故事 。
2021年 , 泡泡玛特在线下的布局进一步加速 , 让泡泡玛特也开始“变重” 。
泡泡玛特的线下渠道 , 包含旗舰店、概念店、快闪店以及机器人商店四种形式 。 最新的财报显示 , 2021年 , 泡泡玛特在中国大陆新开106家门店 , 在中国大陆的门店总数已达288家 。
在2021年11月6日 , 泡泡玛特在迪士尼小镇开业的门店 , 已经是其第300家线下门店 。
泡泡玛特零售业务副总裁邵运杰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 “未来泡泡玛特会有更多地标性门店 , 300家店只是一个起点 , 另外 , 我们会考虑下沉市场 , 也会把更多好的店铺开到下沉城市 。 ”
赚钱 , 不是主题乐园当下的任务 , 赔钱才好 。

泡泡玛特的战略目标是通过捆绑环球、迪士尼的IP , 可以达成“联名款”的效果 , 快速进入对方构建的全年龄粉丝群体视野中 。
同时也可以通过此类线下门店达成一种品牌展示、品牌露出和去盲盒化的效果 。
线下门店就是脸面 , 也是破圈的关键 , 重点不在营收 , 而在让更多的人看见 , 且不是看见盲盒 , 而是看到文化 。
基于同样的战略考量 , 泡泡玛特近年来 , 除了潮玩业务外 , 涉及收藏品业务、乐园、投资影视动漫、汉服等等 , 近乎全产业链出击 。
但真的能成功吗?愚以为:
全产业链来去盲盒化 , 并通过联合一些艺术家举办IP主题艺术展之类的手段 , 都是想要构成潮流文化的趋势 , 方向性上是正确的 , 涉足相关产业的资本也足够 。
但最大的问题是其IP太过单薄 , 缺少体系和故事 , 作为潮流玩具或许能够支撑 , 但上升到文化上则缺少意味 , 少了情怀的沉淀 。
正如主题公园中威震天之所以火爆 , 话术只是引爆点 , 多年深耕于受众心中的人设与故事背景才是真正火爆起来的基石 , 光靠卖个萌、有更多的相关周边衍生 , 或大型游乐设施之类的 , 都无法让泡泡玛特的主题公园能够差异化于同行 。

但本身在盲盒上抢了一波风口、却逐步被友商抹平差距的泡泡玛特又不得不大干快上 , 试图硬突破 , 否则其资本故事和后续市场潜力都将受到极大限制 。
由是观之 , 去盲盒化 , 并非是不要盲盒 , 或让盲盒的营收份额降低 , 而是换一个文化驱动的皮 , 而不只是盲盒的“盲目”热情 。
对于泡泡玛特和一众二次元周边企业而言 , 盲盒是主要营收点 , 也是潮玩目前的一种主要展示形式 。
但整体而言缺少护城河 , 只是玩具而已 , 玩法形态都很容易被复制 。
只有赋予这些IP更多的文化内涵 , 才能让其价值更大 , 且无法被简单模仿 。
届时 , 用盲盒的方式呈现 , 也就没啥不可以了 。
这才是真正的去盲盒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