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药加减治周围性面瘫医案
面瘫以其损伤的部位不同而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神经性面瘫,其中周围性面瘫为多见 。周围性面瘫病变在面神经核以下,约90%患者病变在骨内,且九成病因于耳病 。周围性面瘫,系面神经核或其下的面神经各段损害所致面肌麻痹 。它并非独立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共有症状 。面神经离脑后多次弯曲,穿行于颞骨骨管内,较易遭受损害 。中医学将此称为“风邪面瘫”,易在感受风寒后突然发生,频发于秋冬和春夏之交,本病又称“贝尔面瘫” 。临床表现:单侧周围性面瘫为多见 。主要为面部两侧不对称表情动作丧失,不能蹙额、皱眉、闭眼,久之下睑外翻流泪,结膜角膜因长期外露而干燥发炎 。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偏斜向健侧,鼓腮时漏气 。言语不利,咀嚼食物不便 。双侧面瘫患者面部呆板无表情 。除此之外,临床还可配合做镫骨肌反射及前庭功能检查,来进一步确定面神经损害部位及程度 。如治疗不当,会使病程缠绵,且单侧不治好会发展成双侧面瘫 。及时治疗周围性面瘫,找出病因,排除面神经瘤、乳突炎、潜伏性非化脓性中耳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原因后,周围性面瘫治愈率达95%以上 。
【临床应用】
修氏等将12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68例,对照组60例,两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平卧于床上,充分暴露患侧面部及关元穴周围皮肤,先用生姜片外擦患者面部及关元穴,使皮肤微红,患者能够耐受为宜 。取云南白药1g,用黄鳝表面黏液调成糊状外敷患者面部,继用艾绒(甲级艾绒为佳)捏成底面直径2c、高2cm左右锥状艾六壮,艾炷点燃后置于关元穴,待艾炷一半时,点燃另一备用 。艾灸出现灼热感即换置备用艾炷 。云南白药外敷隔日1次,灸关元穴,每日1次,7天为1疗程,21天为全疗程 。本组治疗期间不用其他方法及药物 。对照组采用针刺法 。取患侧迎香牵正、地仓、颊车、合谷、二间,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疗程同治疗组 。疗效评定:治疗后诸症消失,功能完全恢复正常者为痊愈;经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但笑时鼻唇沟向健侧偏斜、皱眉时额纹稍比健侧浅、闭眼时双眼不能同步者为有效;经治疗后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者为无效 。结果:治疗组68例中,痊愈66例,占97.1%;有效2例,占2.9%;总有效率为100% 。对照组60例中,痊愈4例,占73.3%;有效16例,占26.7%;总有效率为100% 。两组有效率均为100%,但治疗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着的差异P<0.05两组痊愈病例治疗次数比较:治疗组痊愈66例中,1疗程治愈者60例,占90.9%;2疗程治愈者5例,占7.6%;3疗程治愈者1例,占1.5% 。对照组44例中,1疗程治愈者16例,占36.4%;2疗程20例,占45.4%;3疗程8例,占18.2% 。治疗组的1疗程痊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3疗程痊愈率显着低于对照组 。均有显着差异,P<0.05
【病案举例】
李某,女,24岁,因右侧面瘫1周,于1994年2月10日到某人民医院内科就诊,给予维生素B100mg,维生素B21000g,肌肉注射,每日1次;强的松5mg,口服,每日3次疗效不佳 。于同年2月20日到我院就诊 。刻诊:右侧额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平坦,口角左偏及流涎,不能吹口哨,鼓颊困难,面部感觉异常,舌苔白,脉象浮紧,诊断为右侧周围性面瘫 。治疗方法:患者平卧于床上,充分暴露患侧面部及关元穴周围皮肤,先用生姜片外擦患者面部及关元穴,使皮肤微红,患者能够耐受为宜 。取云南白药1g,用黄鳝表面黏液调成糊状外敷患者面部,继用艾绒(甲级艾绒为佳)捏成底面直径2cm、高2cm左右锥状艾炷六壮,艾点燃后置于关元穴,待艾炷一半时,点燃另一炷备用 。艾灸出现灼热感即换置备用艾炷 。云南白药外敷隔日1次,灸关元穴,每日1次,7天为一疗程,1疗程痊愈 。
【云南白药加减治周围性面瘫医案】按:治疗周围性面瘫宜疏风散寒,活血通络 。用黄鳝表面的黏液将云南白药调成糊状,敷患侧面部具有活血散瘀、消炎消肿、疏通局部经络的作用 。黄鳝黏液渐干燥时有挛缩作用,可拮抗健侧诸面肌牵拉、促进患侧面部肌肉收缩运动 。灸关元穴可通经活络,温肾固精,补气回阳,理气和血,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及助云南白药活血通络之功效 。
推荐阅读
- 云南白药加减治肋间神经痛医案
- 云南白药加减治肝性血卟啉病医案
- 云南白药加减治处理百白破三联制剂接种局部反应医案
- 云南白药加减治防治炎痛喜康不良反应医案
- 云南白药加减治头痛、眩晕医案
- 云南白药加减治偏头痛医案
- 云南白药加减治水肿医案
- 云南白药加减治伤寒并发肠出血医案
- 云南白药加减治血尿医案
- 云南白药加减治咯血医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