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唢呐也能响?华阴老腔的独特方式

在戏剧文化中 , 每一个剧种都需要有伴奏 , 用各种乐器形成适合戏曲的戏本内容 , 这样才能构成完美的戏剧舞台 。不过 , 华阴老腔的音乐 , 伴奏不用唢呐 , 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 , 构成他们自己的的独特方式 。他们从来都不用唢呐“锣鼓喧嚣” , 只要有他们特有的方式 , 这部戏曲肯定是优秀的 。
华阴老腔的独特方式:
华阴老腔的伴奏音乐不用唢呐 , 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 , 均构成了该剧种的独有之长 , 使其富有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
演出开始前 , 只见十几个条凳放置在舞台上 。呼啦啦一群身着对襟短打的农民 , 扛着各种乐器 , 精神十足地奔上舞台 。其中两人直接坐在地上 , 左边的手持胡琴 , 右边的则负责“打击乐”——自制的梆子和钟铃 。中间一人是“主唱”兼“第一月琴手”张喜民 。他怀抱着的月琴有着独一无二的六角形 。据悉 , 只有老腔使用六角形的月琴 。
最令人惊喜的是演出开始后 , 从后排有位60多岁的精干老人张四季一手拿着木块 , 一手提着条凳就走到台前来 , 忽而让条凳四脚着地 , 忽而两腿着地——变换着姿势用枣木块敲打条凳的不同位置 , 发出节奏鲜明、声音清脆的巨响 。他抡圆了胳膊 , 力道十足 。据该团导演党安华说 , 敲木头的大爷平常还在家种20亩的地 。按老腔传统 , 是敲击黄河岸边的船桨 , 但是为了适应现在的舞台需要 , 改枣木块与条凳为“乐器” , 是为整个团体助威 。此外 , 还有六七把胡琴伴奏 。
诞生于黄河、渭河、洛河交界处的老腔 , 盛行于乾隆元年至十年(1736—1745) , 以三国故事为主要题材 , 因而又称“英雄戏”“好汉戏” , 而现在 , 又因为时代的变迁 , 加入了一些新剧本 。舞台上的农民演员 , 个个精神抖擞 , 甚而杀气腾腾 。在全场近1小时的表演中 , 每人都投入了百分百的精气神 , 以像秦腔那样几乎扯破嗓子般的力气高歌 , 以让对面山头的人都能看见自己的舞动 。
故而虽然仅是一位歌手、几把琴和几件打击乐 , 却让最后一排的观众每分钟都觉得震耳欲聋、气势逼人 。党安华说 , 他当初把老腔推向舞台的原因 , 就是被其中生命力的部分感动 。在这些平时种地的农民身上 , 丝毫看不到职业演员的“演”戏感 。
【不用唢呐也能响?华阴老腔的独特方式】这股气势甚至“吓”跑了个别坐在喇叭前的观众 , 他们趁着暗场匆匆离开位子 。但是 , 演出结束后 , 这一气氛显然感染了剩余的九成观众 。他们的掌声仿佛是像给帕瓦罗蒂那样 , 经久不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