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加减治小儿惊风医案
惊风一证在唐代以前,多与痫证混称,宋代《太平圣惠方》始将惊风与痫证区别开来,并创急惊风、慢惊风之病名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对急、慢惊风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进行了详细论述,尤其是钱乙创立的泻青丸、益黄散等,对现代治疗小儿惊风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清代陈复正在《幼幼集成》中将惊风归纳为“误搐”、“类搐”和“非搐”三大类 。
【乌梅丸加减治小儿惊风医案】急惊风的主证是痰、热、惊、风,因此治疗应以清热、豁痰、镇惊、息风为治疗原则 。痰盛者必须豁痰,惊盛者必须镇惊,风盛者必须息风,然热盛者皆必先解热 。由于痰有痰火和痰浊的区别;热有表里的不同;风有外风、内风的差异;惊证既可出现惊跳、嚎叫的实证,亦可出现恐惧、惊惕的虚证 。因此,豁痰有芳香开窍、清火化痰、涤痰通腑的区分;清热有解肌透表、清气泄热、清营凉血的不同;治风有疏风、息风的类别;镇惊有清心定惊、养心平惊的差异 。
【病案举例】
陈爱芝报道病例:陈某,男,12岁,于988年8月4日因高热抽搐,呕吐3天,在我院传染科住院,经血常规、脑脊液检查,确诊为“乙型脑炎” 。经治疗体温维持在37.℃左右,呕吐消失,但抽搐不减 。后以乙脑后遗症出院 。遂于1988年9月12日就诊于笔者 。患儿表情淡漠,颈项强直,双上肢呈内收屈曲强直,紧握拳贴于胸前,双下肢呈强直性伸展 。腱反射亢进,克匿征及巴彬斯征均阳性,脉细弱,因不能张口,苔舌难辨 。此乃病久,阴竭阳虚、寒热错杂、筋脉失养所致的痉病 。投寒热并用之乌梅丸方加减;乌梅15g,细辛4g,干姜6g,党参10g,黄柏6g,制附片6g,黄连6g,僵蚕10g,蜈松3条,全蝎6g,伸筋草10g,每日1剂,水煎取药汁,少量多次徐徐从口角灌入 。服药4剂后,患儿可以张口,进药较易 。又照上方服8剂,颈部及四肢强直明显减轻 。又以上方加石菖蒲12g,郁金12g,连服20天 。患儿神志清醒 。能下床由父母扶在地上挪动脚步,纳食增加 。咀嚼功能正常,但仍失语,又在原方基础上去黄柏、细辛,加莲子心15g,枸杞子10g,何首鸟10g,连续用药30天 。始能喊妈妈 。
为巩固疗效,用此方加减又调治半月,患儿语言恢复,可以自主活动,仅右下肢稍有点跛,于1989年秋季又入学,智力较病前无明显差异 。
按:《素问·六节脏象论篇》曰:“肝者,其华在爪,其主在筋” 。该案把痉病纳入厥阴病的范畴来考虑乌梅丸是治疗阴病的主方,寒热并用,辛苦酸合为一方,与厥阴病寒热错杂、阴阳消长的特点颇相适应 。痉病患者,指、趾不荣,急强直,角弓反张等,乃筋脉失养所致 。故用乌梅丸补肝养筋,加全蝎、蜈蚣、僵蚕、石菖蒲、郁金等息风通络,醒脑开窍,使此病得以痊愈 。
推荐阅读
- 乌梅丸加减治小儿盗汗医案
- 乌梅丸加减治小儿癫痫医案
- 乌梅丸加减治肝硬化腹水医案
- 怎么做炒红薯丸 炒红薯丸的做法
- 睾丸疼痛怎么治疗 中医配方更有效
- 瑞典肉圆怎么做 瑞典肉丸子怎么做
- 肉丸胡辣汤的做法 肉丸胡辣汤做法分享
- 乌梅丸加减治胃炎医案
- 乌梅丸加减治小儿胆道蛔虫症医案
- 乌梅丸加减治围绝经期综合征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