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痛经医案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 。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 。目前临床常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痛经,中医学亦称“痛经”又名“月水来腹痛”、“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经痛”等 。本病最早记载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 。至隋《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月水来腹痛候》对本病的病因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书中曰:“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 。”明《景岳全书·妇人规经期腹痛》指出:“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揉可按为虚,拒按拒揉为实 。”可见周期性小腹疼痛虽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学往往通过其疼痛发作的时间、性质、部位及疼痛的程度进行辨证治疗 。痛经的治疗原则,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 。根据不同的证型灵活运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清热除湿、调补气血,滋肾养肝等法,并要掌握“因经而痛”这一时间特点,以经前一周至来经一二天为最佳治疗时间,同时还要按照“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顾,坚持治疗数月,可望治愈 。
【临床应用】
刘氏应用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疗重度痛经60例,取得较好疗效 。
一般资料:重度痛经病例60例,年龄1418岁,平均15.5岁;病程1~3年,平均2年 。另选30例无痛经者作为对照,年龄14~18岁,平均16岁,详细询问病史 。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测子宫及附件的大小形态,除外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痛经 。治疗方法采用防风通圣散加减:防风、连翘、薄荷15g,赤芍12g,生蒲黄12g,延胡索12g,五灵脂10g,川芎10g,白术10g,桔梗5g,大黄5g等组成,以水煎服 。痛经组于行经前3天开始,每日1剂,分2次服用,6天为一疗程,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 。子宫动脉血流参数的测定应用日本东芝SSA-34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腹部探头频率3.5MHz,于行经第26~28天,受检者膀胱中度充盈,取子宫横断面,进行子宫动脉血流取样,测定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舒张期峰值(A/B) 。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用北京宏润达生产的旋转锥板黏度计,于月经周期第2天晨空腹抽取受检者肘静脉血样,进行检测 。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进行两组间显着性检验 。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为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消失或减轻,不服用止痛药能坚持工作 。有效为腹痛减轻,其余症状好转,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 。无效为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善 。总疗效:痛经组60例中显效18例,有效3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治疗前后痛经患者子宫动脉血流变化比较(略) 。治疗前痛经组的PI、RI、AB值均显着高于健康组,而经治疗后与健康组差异无显着性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略)治疗前除血沉值低于健康组外,其余指标均显着高于健康组,治疗后指标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 。
【病案举例】
【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痛经医案】患者女,22岁,患者经期下腹痛,行经前痛甚 。月经周期23~25日之间,经量较多,血色深暗伴有血块心烦易怒,乳房胀痛、手足发热,颜而经常起红疹痒痛,5年之久 。舌质边尖红赤,苔薄微黄,脉弦数有力 。辨证:血燥风热,气滞血瘀,经脉不畅 。治则:凉血疏风,行气通经 。处方:防风通圣散加减(当归10g、川芎6g、白芍10g、防风10g、荆芥10g、大黄5g、黑栀子10g、连翘10g、香附12g,柴胡9g、青皮10g、丹参12g、生甘草8g),水煎服,每次行经前1周内连服3剂,经3次治疗,共服9剂痊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