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加减治乙型肝炎医案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多见于成年人,多隐缓发病 。常见症状为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肝区不适或疼痛、腹胀、失眠低热,尿色黄等 。有时可有停经或月经改变、男性乳房发育、睾丸萎缩或阳痿等 。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高,在某些地区感染率达到35%以上 。是当前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
【病案举例】
1.王某,男,54岁,干部 。于1982年7月14日入院,住院号:3969.患者自诉有血吸虫病史,1976年曾用锑剂治疗 。近年来右上腹隐痛,纳差,精神软弱,四肢倦息,大便稀溏,食后则欲排便,一日三四行 。曾注射肌药、辅酶A等多种护肝和能量合剂,及中药数月,症状未见改善,体质日渐衰弱 。入院时,在省市医院查 HBsAg测定阳性,肝功能脑磷脂浊度试验(++)超声波检查肝上界之肋,下界肋下2cm,剑下4cm并可见齿状波,活检电泳排除肝癌,蛋白电泳尚属正常范围 。诊断:①乙型肝炎②慢性血吸虫病,早期肝硬化 。观其体质虚肿,面色淡白,舌胖嫩边有齿痕,苔白腻,脉象濡缓,证属脾虚湿滞,肝病传脾 。拟健脾益气,和胃渗湿法,先实其脾 。用参苓白术散化裁:党参15g,云苓12g,焦术12g,陈皮8g,淮山药20g,薏苡仁10g,砂仁5g,神曲12g,焦山楂12g服5剂后大便转实,但1日仍有2~3次 。守方加服山楂丸 。20日后大便基本正常,肝区疼痛减轻,饮食转佳,精神好转,但食香燥食物后口角溃烂 。宗上方去砂仁加丹参15g,白芍10g,继服半个月后肝痛消失 。8月20日复查肝功能正常,HBAg转阴,唯睡眠欠佳,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住院61天,坚持服药并进行气功锻炼,病情日益好转,睡眠精神均佳 。出院前第二次复查肝功能正常,HBAg持续阴性出院后继续服参苓白术散加山楂丸月余 。1983年2月随访患者精力充沛,饮食二便正常,坚持日常工作,无其他不适 。50
按:乙型肝炎与中医学中的“黄疸”、“郁证”、“痞块”等相似 。中医辨治,以肝旺脾虚、肝肾阴虚、气血络脉失调等证型为常见 。治宜补益气血、扶脾抑肝、滋水涵木等法 。多数患者自觉症状消失后,HBsAg难以远期转阴 。此例乙型肝炎为脾虚湿滞本着肝病治脾的原则,用参苓白术散加服山楂丸健脾助运,培土荣木,故受到满意疗效 。
2.杨某,男,31岁,1998年10月13日入院 。身黄、目黄、尿黄2月余 。伴腹胀,恶心,纳少,精神疲倦,大便稀,每天解6~10次 。在当地治疗月余不效,黄疸不退,精神日差,遂转我院传染科 。
肝功能检查:谷丙酸转氨酶388.11nmol·s-1/L,谷草转氨酶2517.17nmol·s-/L,总胆红素558mol/L,直接胆红素265.3mollhbsAg、 HBcAb、 HBeAg均阳性 。诊断:慢性乙型黄疸型肝炎(重度),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予以护肝降酶、抗溃疡等对症治疗1个月,检验指标有所改善,但症未减,遂请中医会诊 。诊见: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如橘皮色,色黄晦滞,小便深黄,精神疲倦,纳呆、恶心,每天解稀溏便10余次,皮肤瘙痒,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缓重按无力 。中医诊断:黄疸(肝郁脾虚型) 。治以健脾益气,和胃渗湿,佐以疏肝利胆退黄,拟参苓白术散加减 。处方:党参、黄芪、茯苓、炒白术、薏苡仁、赤芍各15g,车前草、茵陈(后下)各20g,白扁豆、炒谷芽、炒麦芽各12g,白豆蔻、砂仁各9g,升麻、柴胡、甘草各6g.3剂后大便每天解3次,成形,小便量增,尿色渐变浅,精神、纳食改善,身黄有光泽,守方又服10剂,黄疸大减,面色渐显常色,皮肤瘙痒减轻,于11月21日复查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1350.27nmols-L,谷草转氨酶3607.28nmol·s-/L,总胆红素135molL,直接胆红素66.2mol/L 。因患者经济困难,要求出院,门诊续服上方加减 。共服药30余剂,复查肝功能正常,HBsAg、Hcab、 HBeAg仍阳性 。停服中草药改服乙肝解毒胶囊和养血疏肝丸嘱病人忌酒,保持心情舒畅,定期复查肝功能及乙肝指标 。随访半年复查肝功能均在正常范围,乙肝病毒标志物仍维持原状 。51
按:《难经》曰:“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 。本例之黄疸乃肝郁乘脾,湿壅胆汁外溢所致 。因初起辨证失误,过用苦寒,致脾气受伤,肝郁脾虚治以扶脾益土,疏肝利胆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乙型肝炎医案】以本方健脾益气,淡渗利湿,升清降浊加茵陈、赤芍、柴胡疏肝利胆退黄,炒谷芽、炒麦芽、砂仁、甘草健脾和胃 。诸药合用,脾气得健,肝胆之气得疏,诸症皆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