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加减治慢性胃炎医案、配方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 , 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 , 年龄越大 , 发病率越高 , 特别是50岁以上的更为多见 , 男性高于女性 。
慢性胃炎主要是胃黏膜上皮遇到各种致病因子 , 如药物、微生物、毒素和胆汁反流等的经常反复侵袭 , 发生慢性持续性炎症性病变 , 虽然病因不明 , 而病理过程基本相似 , 由轻到重 , 由浅表到萎缩 , 呈进行性发展 , 炎症性变化包括充血水肿、糜烂出血 , 病变范围主要在腺窝层 , 由于胃黏膜的再生改造 , 腺窝层的剥脱变性和坏死 , 最后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 , 形成萎缩病变为主的慢性胃炎 。同时 , 可伴有肠上皮化生和非典型增生的癌前组织学变化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 , 甚至在静止期无任何症状表现 , 但在临床上患者经常以胃脘胀闷、胃痛、嗳气、吞酸、嘈杂或食欲不振的症状求治 , 临床诊断主要靠纤维胃镜肉眼和病理活检来确定 。现代人的脾胃病很大一部分与精神长期紧张有关 , 情志失畅 , 则肝气横逆 , 侮犯于胃 , 或气郁化火 , 肝胃气逆 , 致恶心呕吐 , 肝气郁结;肝郁失于疏泄 , 则脾气难伸 , 胃失和降 , 于是气滞食阻 , 积渐而成胃痛 。慢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
【四逆散加减治慢性胃炎医案、配方】范畴 , 临床所见患者多与郁怒等情绪有关或因其起病 , 或因之而使病情加重 。
【临床应用】
陈氏采用四逆散加味治疗慢性胃炎患者56例 , 效果满意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四逆散加味治疗 , 方柴胡、枳壳、白芍各10g , 炙甘草6g腹痛腹胀加炒川楝子12、青皮6g、延胡索20g、蒲公英30g , 神疲乏力加黄芪30g、焦白术12g , 食欲不振加大腹皮10g、焦六仙10g、鸡内金6g , 嗳气、呕吐加黄连6g、苏梗6g、姜半夏10g , 泛酸加乌贼骨10g、瓦楞子10g 。用冷水300ml煎30分钟 , 取汁120ml , 再加水250ml , 煎30分钟 , 取汁120ml , 2次药汁混合 。
每日1剂 , 分早晚2次服 。对照组给予普利胃炎胶囊600mg口服 , 每日3次;伴嗳气泛酸者加雷尼替丁胶囊150mg口服 , 每日2次;腹胀者加多潘立酮10mg口服 , 每日3次 。2组服药期间忌食生冷、酒酪、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 均3周为1个疗程 , 2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 。
结果:治疗组痊愈24例 , 显效9例 , 有效18例 , 无效5例 , 总有效率91%;对照组痊愈12例 , 显效12例 , 有效14例 , 无效10例 , 总有效率79% , 两组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 。
【病案举例】
患者 , 男 , 28岁 , 胃病史2年 , 经常口服雷尼替丁、普利胃炎胶囊及中药治疗 , 症状可改善 , 但易复发 。近2天来胃脘疼痛又发作 , 呈钝痛 , 疼痛以食后及情绪不佳时明显舌质淡红 , 苔薄白 , 脉沉而细弦 。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 。中医诊为胃脘痛 , 证属肝郁气滞、胃失和降 。治拟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 予以四逆散加味 。处方:柴胡、白芍、枳壳、苍术、佛手、川栋子、延胡索各10g , 陈皮、厚朴、沉香、甘草各6g 。每日1剂 , 水煎服 。服7剂后 , 临床症状减轻 。仍用上方加减治疗1个月余 , 临床症状消失 , 经胃镜复查见胃黏膜组织基本恢复正常 。为防止复发 , 继用上方加减调理15天 , 以巩固疗效 。
按:胃脘痛之主要病机之一即肝郁气滞引起胃失和降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 , 畅达气机 , 配白芍柔肝 , 缓急止痛 , 二药相配 , 散收并用 , 使肝体得养 , 肝用得调 , 胆汁正常疏泄;陈皮、枳壳善运脾胃 , 行气散满 , 佐以甘草补中扶正 , 调和诸药 , 配合使气机升降有序 , 诸症可平 。疏肝和胃用四逆散加味 , 具有利胆、推进胃肠和增加胃黏膜血流量、保护胃黏膜损伤等作用 , 能调整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功能 , 并有镇痛、解痉、抗贫血、消食等作用 。
推荐阅读
- 四逆散加减治呃逆医案、配方
- 四逆散加减治脂肪肝医案、配方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慢性前列腺炎医案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少精症医案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骨折后低张性水肿医案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肛瘘术后创口愈合医案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多发性脂肪瘤医案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天疱疮医案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汗疱疹医案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多发性皮肤炎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