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脉散加减治小儿支气管肺炎医案

小儿支气管肺炎乃婴幼儿常见病,其病原体主要由细菌(肺炎球菌、链球菌、流感杆菌等)或病毒(腺病毒等)引起,其次为霉菌(白色念珠菌)等,与中医古代文献中的“肺风痰喘”、“肺炎喘嗽”等病相类似 。中医认为其病因主要是由于外感风邪,内蕴痰热,肺失宣降所致 。治疗本病辨证为风寒闭肺、风热闭肺、心阳虚衰三型,分别用三拗汤、麻杏石甘汤、麻黄汤合参附汤加减治疗 。夏秀梅等报道见到一种特殊证型:患儿发热不高,胸高腹胀,尿少便闭,中毒症状较重,非常法能治 。笔者运用牛黄夺命散(《证治准绳·幼科》)加减治疗每获良效 。
【病案举例】
1.秦某,男,4岁,1989年2月初诊 。患儿咳嗽发热10日;就诊于某中心卫生院,以病毒性肺炎收住院中西药治疗十余天,昨又并发心衰,危在旦夕,邀余会诊 。见患儿发热(体温37.8℃),烦躁,气急鼻煽,胸高肩抬,喉鸣痰涌,声如拉锯,腹部膨胀,尿少便闭,肌肤干瘪,枯燥不荣,面色青紫发组,指纹青紫直达命关,脉滑疾,舌红苔黄厚,中黑燥 。证属痰热壅肺,腑气不通,兼有心气欲脱之势 。治当通腑气泻肺气,益气养心,此扶正祛邪并用,以策万全 。
急投牛黄夺命散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合生脉散加减:二丑、大黄、槟榔、葶苈子、胆南星、人参、当归、麦冬各3g,牡蛎5g,大枣2枚 。
1剂水煎服,西药照旧服用 。药后泻下臭秽量多的大便,渐次腹平不张,热退神清,喘平痰少,舌脉有转 。惟仍然咳嗽,处方:沙参、麦冬、杏仁、胆南星、枇杷叶、橘红、贝母、紫菀各3g,以养阴清肺,化痰止咳,2剂告愈 。
按:本病为痰热闭肺之“马脾风”病 。肺与大肠相表里,由于肺气窒塞,肃降失职,致大肠腑气不通,不通更碍肺气之降牛黄夺命散开门祛邪,釜底抽薪,乃上病下取之意也 。由于本病迁延日久,正气必然不支,故有欲脱之势,非大实之羸状也合生脉散扶正固脱,好比攻补兼施,颇获良效 。
2.张某,女,2个月 。1989年12月25日初诊,发热咳嗽气喘10天,加重4天,腹泻1天 。诊为上感支气管肺炎 。肌注青霉素、链霉素 。口服复方新诺明、阿司匹林等近1周,疗效欠佳,求余诊治 。查体温36.8℃ 。面色苍灰,鼻翼扇动口唇紫绀,烦躁不安 。
心率160次/分,律齐 。两肺可闻及弥漫性多量中小水泡音,腹软,肝右肋下2.5cm,质软压痛 。脾(-) 。白细胞总数4.7×10/L 。中性粒细胞58% 。淋巴细胞42% 。X线胸透两肺纹理增粗 。诊为支气管肺炎(病毒性?)并心衰、消化不良中医属风温痰热闭肺凌心 。治予强元肃肺汤:麻黄4g,杏仁4g,石膏6g,甘草6g,苏子4g,莱子10g 。白芥子4g,红参6g,麦冬6g,五味子4g,白术4g,干姜6g 。水煎服,日1剂 。12月28日二诊:发热止,咳喘消失,心率120次/分,两肺仅可闻及极少量细湿啰音,乃续服上方1剂而痊 。
按:祖国医学认为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疏薄,卫表不固,抗病力较差 。外邪侵袭,实犯阳明,虚犯太阴 。太阴脾肺乃主气,生气之脏,元气之根本 。邪犯太阴,脾肺元气亏虚是本 。肺失宣肃,气机闭塞,咳喘痰鸣属标,纳差乏力腹胀腹泻乃寒伤脾阳、脾气所致 。强元肃肺汤取理中汤、生脉散中红参、白术、干姜、甘草、麦冬、五味子 。增强太阴脾肺及足太阳膀胱经功能,益元气,实表卫,扶正固本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人参有提高、,
【生脉散加减治小儿支气管肺炎医案】调控人体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功能;麻黄、杏仁宣肺止咳平喘;石膏消热,三子降气化痰、肃肺祛邪治标 。方药矢的,故收捷效 。本方为生脉散、理中汤、麻杏石甘汤及三子汤4方组合而成,本方药味甘可口,易服 。无毒副作用 。力宏效速 。该组病例多经过西药抗感染、止咳平喘等治疗 。效果欠佳,换服本方药,疗效明显优于抗生素等西药,深受病家推崇 。
附:张氏强元肃肺汤:麻黄4g,杏仁4g,石膏6~10g,甘草6g,苏子4g,莱子6~10g,白芥子4g 。红参6~8g麦冬4g,五味子4g,白术4g,干姜4~6g 。加水150~20ml煎至15~20ml,兑红糖15g顿服 。如此频煎频服,连续4~6次,尽1剂重症或不能服药者可直肠缓慢推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