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加减治慢性活动型肝炎医案
【病案举例】
案1
蔡某,男,33岁,工人 。1993年10月9日初诊 。患乙型肝炎3年余,肝功能反复异常 。现两胁隐痛,偶有阵发性针刺样疼痛,食欲差,面色晦滞,颈部及前胸部见数枚蜘蛛痣 。舌质紫暗,脉沉涩 。肝于右肋下2.0cm,剑突下3.5cm,质地充实,无包块及结节,脾未们及 。肝功能示:ALT:120u,T-
BIL105umol/L, HBsAg(+)白蛋白(A)41g/L,球蛋白(G)27g/L诊断:CAH(HBv) 。
辨证:瘀血阻络 。
处方: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0g,川芎6g,赤芍10g,牛膝10g,柴胡6g,桔梗6g,枳壳10g,丹参15g,炒白术10g,甘草6g
10剂 。
二诊:药后胁痛减轻,纳食转馨,体征和苔脉如前 。原方继服10剂
三诊:胁痛消失,纳食如常,复查肝功能均在正常范围 。原方加减,继服10剂,以图巩固 。随访1年,每隔3个月复查肝功能,均属正常 。
按语:慢性活动型肝炎,病程在1年以上,甚至长达数年或更长时间,故表现为瘀血阻络证者甚多 。在此基础上,可夹杂其他诸证,如兼有湿热内蕴、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等 。叶天士对疾病的传变有久病入络的著名论断,指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络” 。清代温病大家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指出“正气衰微,不能脱出,表邪留而不去,因与血脉合而为一,结为痼疾……客邪交于血脉,主客交浑,最难得解,久而愈痛 。”笔者以血府逐瘀汤为主,随症加减,治疗81例慢活肝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祛瘀;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并引瘀血下行;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桔梗、枳壳开胸行气,使气行则血行;生地凉血清热,配当归又能养血润燥,使祛瘀而不伤阴;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不仅行血分瘀滞,又能解气分之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合而用之,使瘀去气行,则诸症可愈 。故用此方治疗慢活肝证属瘀血阻络为主者,每每奏效 。兼有他证,原方损益 。
案
陈某,女,36女,工人 。因间断肝区疼痛,腹胀,乏力7年,加重1月之主诉,于1998年10月16日入院 。患者肝功:116u/L,AT210u/L,A30g/L,G32g/LB超提示肝脾肿大 。乙肝系列 HBsAg、 HbeAg、抗HBc均为阳性西医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中度)现症:两胁钝痛,胁下有肿块,腹胀,纳差,大便不畅,面色晦暗,舌质淡紫,苔薄,黄,脉弦,有肝掌、蜘蛛痣 。
辨证:肝郁血瘀 。
治则:活血祛瘀,疏肝理气 。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慢性活动型肝炎医案】处方:血府逐瘀汤加茵陈、车前草、丹参 。
服药1月后,症状消失,肝功正常,守方治疗近2月,病情稳定,B超提示肝、脾肿大较前明显回缩 。乙肝病毒指标HbeAg转阴,抗-HBe转阳,HBV-DNA转阴 。但 HBsAg仍为阳性,随访1年,病情未复发 。
按语:慢性肝炎,因其是肝气郁结致腹胀,大便不畅;肝郁久之则血瘀结于胁下,渐成癥瘕,钝痛;掌蜘蛛痣,面色晦暗,舌质紫,脉弦均是肝郁血瘀之征象 。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疏肝行气,加丹参以加强活血之效,再加茵陈、车前草以去残留之湿热 。诸药协调,气血流畅,诸症悉平 。
推荐阅读
-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胆结石医案
-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急性阑尾炎医案
-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慢性结肠炎医案
-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医案
-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膈肌痉挛医案
-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便秘医案
-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肺脓疡医案
-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肺癌并淋巴转移医案
-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肺癌切除术后合并心房颤动医案
-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阻塞性肺气肿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