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加减治窦性心动过缓医案

窦性心动过缓是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排除健康的青年人、运动员与睡眠状态,对具有病理意义的窦性心动过缓可用桂枝汤进行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多为心阳虚,鼓动无力所致,桂枝汤可温阳补气,使心阳振奋,气血畅达,则脉动复常 。
【病案举例】
【桂枝汤加减治窦性心动过缓医案】1.患者,男,28岁 。1999年5月14日初诊 。心悸气短,伴自汗,左胸部紧闷不舒,劳后加重半年余 。近2周昼时心悸频发,3~5次/小时,夜间寐中经常因胸闷憋气而醒 。刻诊:面色少华,神疲乏力,纳谷不馨,寐少梦多舌体胖嫩,质红色淡,苔薄白而润,脉迟弱 。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3次分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营血在脉管中运行,滋养五脏六腑,灌注四肢百骸,均赖于心脏有规律的搏动,推动营血在脉管中运行周身;心脏搏动又根于心之阳气推动而实现 。该患者病机主要为心之阳气亏虚,血行迟缓,心神失养 。治以补心气,助血运,安心神 。处方:桂枝12g,白芍12g,炙甘草10g,红花8g,砂仁10g,熟附子2g,生姜2片,大枣5枚 。水煎服,日1剂 。6剂后症减大半,继用6剂诸症基本消失,心率58~62次/分 。上方3剂制成散剂,沸水浸泡后服上清液,每次6g,日服3次 。随访半年未复发 。
2.袁某,女,58岁,退休职工 。1993年5月18日初诊常感头昏胸闷,心悸失眠,手足不温;肢体麻木半年余,心电图检查结果为:心动过缓并Ⅱ房室传导阻滞 。查心率36次/分,苔薄白,舌质淡,脉结代 。本案病机多为心阳不足,血寒气弱,气滞血凝,病因在于“寒”和“凝”,常以温血脉,通心阳,开心气,化凝滞为治则 。以桂枝汤加减治疗,处方:北沙参30g,桂枝15g,杭芍15g,生姜3片,大枣5枚,丹参15g,川芎10g,香附10g,细辛3g,附子40g,干姜10g,没药10g,檀香10g,阿胶20g,桂圆肉20g.5剂,隔日1剂 。
二诊:精神状态明显改善,肢体麻木减轻,自述病去大半,睡眠饮食好转,守上方去干姜、大枣,加蜈蚣2条,车前草15g,4剂 。半月后随访心率增加至64次/分,诸症俱除而愈 。
3.秦某,男,40岁,工人 。1986年4月15日初诊 。自述左胸膺隐痛有压迫感,入夜尤甚,短气,动则气促1月,西医以“窦性心动过缓”治疗半月,其效不显 。观其面色苍白,眼胞浮肿,触其四肢不温,体胖触之如绵,察其舌质淡黯,边有瘀点,苔薄滑,脉沉迟,尺部稍有滑象 。此乃本虚标实之证 。本案乃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上乘阳位,痰瘀互结于心胸,阻塞气机致气滞血瘀之胸痹证,治以温阳蠲浊,行滞宣痹,桂枝汤加减 。处方: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9g,大枣7枚(擘),生姜9g,制附片12g,生黄芪18g,三棱9g,水煎内服,每日1剂 。
服药10剂,胸疼减轻,压迫感消失,四肢转温,脉沉缓 。守方加丹参24g以化瘀通络、又进20剂,诸症若失而停药嘱其调摄精神,慎寒凉,节食膏粱厚味,适当锻炼 。
4.某男、35岁 。一月前患流感,经服西药缓解后,随之出现胸闷不适 。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每分钟50次) 。刻诊心悸气短,胸中痞闷,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无力 。
心肺同居上焦,生理关系密切 。病患时行感冒,邪犯肺卫,伤及心营,虽经治疗而表解,但心营之邪未除故见心悸、脉迟,乃心阳不足之候 。故用桂枝汤调营卫,补心气 。处方:桂枝15g白芍10g,生姜3片,大枣5枚,炙甘草6g,附子10g,党参10g,水煎服 。服药5剂,脉即正常(心率每分钟70次)心悸若失,又进2剂,以资巩固,后未再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