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 , 即便美国上演了阿波罗登月的奇迹 , 同样也曾经有过搭载七名宇航员的挑战者号在空中爆炸无一幸存的悲剧 。 所以 , 技术能力如此强大的美国尚且如此 , 我们想要保护航天英雄的人身安全 , 只能付出比他们要多得多的努力 。
其次 , 就是有关资金盈亏的平衡问题 。 前文提到 ,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做到将普通人送入太空的成就 , 代价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投入 。 因此 , 其实这四位“龙飞船”的成员是参与了一场太空的旅游 , 而且要付出比地球上更高额的出行费用 。
可是在这一问题上 , 我们国家的航天部门与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相比是不同的 , 因为我国并没有私人资产的航天领域企业 。 也就是说 , 我们不能向去太空的平民乘客索取任何费用 , 来平衡研发这一技术时的资金投入 。
国家政府掌握航天技术和允许私人企业参与这一领域 , 是由两个国家不同的国情所造就的 。 就好比在美国 , 无论是修路、搭桥、筑坝或者建塔等所有公共项目 , 几乎全部由个人承包动工 , 而且还必须要经过所用土地的所有人同意 。 即便是航空航天这样的重大工程 , 也可以通过自负盈亏的方式进行运营 。
而我国则截然不同 , 一切都是政府出资招标 , 由国家来承担风险 。 因此 , 我国四通八达的铁路网、连村串城的信号塔等各种基建才得以闻名世界 。 但是 , 这种投入也需要实际考虑 , 如果轻易用到供平民免费旅游的航天项目 , 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 。
除了这些之外 , 我国暂时不去开展送平民去太空的计划 ,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 , 人民大众的航天知识 , 和文化普及有待提高 。 即便有朝一日我们做到了技术突破 , 也拥有了资金充裕 , 可是我们的国民自己如果不敢去或者不想去 , 岂不是前功尽弃 。
就以新闻中的这四位平民为例 , 他们其实也是“不一般的平民” 。 有一位曾经是专业航天员不必多说 , 另外三位虽然没有去过太空 , 可是相关的知识储备 , 和身体素质都是要高于大部分普通人的 , 并且都对浩瀚的宇宙充满发自内心的向往 。
因此 , 想要在我国实现这一愿景 , 关键还是在对人的教育和培养 。
1961年4月12日 , 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就成为了第一个进入宇宙空间的人类;仅仅二十三天之后 , 美国宇航员阿兰·谢泼德也让星条旗出现在了漫漫太空 。 而这一成就在我国 , 一直到了新世纪的2005年才由航天英雄杨利伟代表亿万国人实现 。
当然 , 面向全球观众的太空授课 , 中国女宇航员王亚平则是做到了历史首位 。 我想 , 这两次授课对于我国航天事业而言正是拥有着非凡的意义 , 希望能够通过官方的带头作用 , 引起全国对于航天知识普及的重视 , 提高全民的航天素养 。
【SpaceX送4名平民上太空,进入国际空间站,为何中国暂时还不行?】另外 , 除了略显直接且生硬的讲课模式 , 让国民首先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之后 , 我们还应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
只有通过知识教育和优秀文化宣传 , 才能让我们的国民真正开始喜欢 , 并向往未知的外太空 。 主动的追求 , 远比一切外在因素都有效数倍 。
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 若出其里 。 一千八百多年前 , 魏武帝曹操在面对星辰大海写下这壮美诗篇时 , 不知是否也幻想出了自己漫游宇宙的情景 。
如今 , 人类不仅实现了将专业精英登入太空的梦想 , 还在继续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都有一览日月银河的机会 。 相信 , 只要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 我们国家的广大民众同样也会在不久的将来享受宇宙空间站的魅力 。
作者:木下易人 校稿编辑:小宛
推荐阅读
- 叶绿素测定仪检测方便
- 人所有行为背后的逻辑
- 今年夏天将出现“五星连珠”天象!对地球会有什么影响?
- 科技日报:我国科研人员揭示生物矿物内预应力起源直接证据
- 剑桥大学新技术可使皮肤年轻 30 岁,还可加速伤口愈合
- 10种看似无害但实际上很危险的生物
- 快乐的小知识第一弹
- 年轻30岁!科学家让皮肤细胞“返老还童”,未来或能治老年病
- 导致小胶质细胞中性别相关差异基因的因素及其为精准医学带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