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认知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 , 从微小的原子 , 分子到微生物 , 再到宏观上的宇宙 , 这些方方面面的认知就塑造了人类的知识体系 , 人类在认知整个宇宙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对自我的认知 , 探索宇宙的过程就是探索生物的本源 , 探索世界的边界 。 而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也是不断提升的 , 就拿中国人来说 , 古代的时候 , 中国人一直以为宇宙是天圆地方的 , 天空是一个巨大的圆形球体 , 星星和太阳都镶嵌在上面 , 地面是方形的平面 , 人类一直在这个平面上进行生活 。 而在古希腊的时候 , 一名哲学家名叫毕达哥拉斯 , 他认为地球应该是一个球状 , 但更多人都认为地球是一个平面 。
继毕达哥拉斯之后 , 终于有科学家开始认可他的思想 , 那就是亚里士多德 , 亚里士多德也提出地心说的想法 , 只不过这种想法并没有成型 。 而又到了托勒密的时代 , 托勒密这时候有了一定的思想体系 , 并且建立了地心说的模型 , 在这个模型里面 ,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 有五个星球围绕着地球旋转 , 而太阳和月亮也都围绕着地球 。 在这些星球的外面还有一层天球 , 上面则镶嵌了很多的星星 , 对于当时的古希腊来说 , 这层最外面的天球就是宇宙的大小 。
而当人类进入文艺复兴之后 , 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放 , 这时候白尼提出了一个更加大胆的学说 , 那就是日心说 。 在这个学说当中 , 由地球作为中心变成了太阳作为中心 , 这个说法虽然还不够准确 , 但是开阔了科学家们的思想 , 让大家打破了之前的惯性思维 , 开始慢慢的察觉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 , 我们也不是宇宙的中心 。 而这个时候 , 人们也踏上了寻找宇宙中心的旅程 。 科学的进步就相当于一个接力赛跑 , 需要不断的伟人共同接力 , 一个站在另一个肩膀上面 , 去点燃科学的火炬 。 而在哥白尼之后 , 开普勒和伽利略都为宇宙提供了进一步的思想 , 他们的想法也十分新奇 , 认为星球在运动的时候并不是做着圆形运动 , 而是椭圆形运动 , 只不过这个想法并没有得到理论证实 。
就在开普勒想法难以被证实的时候 , 牛顿横空出世了 , 牛顿的出现对于物理学界还是天文学界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 而他的万有引力定律也解决了宇宙中的很多难题 , 就是因为万有引力的定律 , 让人们能够证实星球是按照椭圆型运动的 , 而且宇宙的中心既不是日心说 , 也不是地心说 , 因为宇宙是无限大的 。 但是很多人也对牛顿的万有引力提出了质疑 , 如果宇宙当中真的存在引力的话 , 那么行星应该都会朝着某一个方位去移动 , 都会被某一个引力吸引过去 , 但是每一个天气都在做着自己的独立运动 , 那么难道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出错了?而这时候牛顿也做出了相应的解释 。
【人类是如何认知宇宙的,天文学的发展历程】牛顿说因为宇宙是无穷无尽的 , 所以每个地方都可以是宇宙的中心 , 每个地方也都会有引力 , 这种引力就达成了平衡 。 虽然牛顿的学说并没有得到证实 , 但这个思想一直流传到了后面 。 而在这之后 , 又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诞生了 , 那就是爱因斯坦 ,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 再一次为我们了解宇宙奠定了基础 。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 , 引力并不是垂直的 , 而是一种弯曲的弧线 , 行星的运动也是沿着时空的测地线进行的 。 时间和空间是一个整体 , 与周都是随着时间做出一些变化 。 在之后随着望远镜的不断更新 , 人类对宇宙能够进行更加深远的观测 , 也就得出了更多的理论 。 虽然现在对宇宙的认知仍然十分渺小 , 但这种认知在不断的推陈出新 , 相信我们以后对宇宙的认知会越来越深刻 。
推荐阅读
- 在西方多重制裁下,普京为何要恢复探月计划?探月到底值不值
- 嫦娥四号又有新发现,一块竖立的“石碑”,专家:这块岩石不寻常
- 科学家发现,一种古老且珍贵的气体,正从地球内部不断地释放出来
- 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发现2200万亿吨金属,从何而来?
- 探月新工具!我国研制“载人月面移动实验室”,航天员们的“月球房车”
- 胆碱酯酶抑制剂206658-92-6,9-氨基-1, 2, 3, 4-四氢吖啶在药理学方面的研究
- “载人月面移动实验室”启动研制,对比阿波罗登月,效率成倍提升
- 中国玉兔3年1000米,美国月球车1小时20公里,为什么我们还是第一?
- 中国RNA分子诊断领军者仁度生物成功登陆科创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