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喜讯传来 , 神舟十三号将按计划 , 于4月中旬返回地球 。 这意味着 , 三名航天员即将结束长达6个月的太空生活 , 回到日夜思念的家人身边 。
截至目前 , 空间站内和地面控制中心已开始相关准备工作 , 神舟十三号的返回已进入最后的关键时期 。
相信很多人也早已屏住呼吸 , 等着这一神圣时刻的到来 , 希望能尽快目睹航天员走出返回舱的神圣画面 。
然而 , 很多人并不知道 , 神舟十三号的返回过程 , 并不像我们看起来这么轻松简单 , 而是危险重重 , 稍有不慎 , 就可能前功尽弃 。
全球具备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 一只手能数得过来 , 并不是这些国家不想发展航天技术 , 而是载人航天对航天科技、人员调度、材料应用等很多方面的要求 , 都十分苛刻 。
就拿这次神舟十三号返回来说 ,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 , 都可能酿成悲剧 。
很多人应该都还记得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 当时就因为一小块不起眼的隔热材料脱落 , 击中机翼 , 随后航天飞机的隔热系统失灵 , 导致航天飞机在空中解体 , 造成7名航天员遇难的悲剧 。
随着信息技术和半导体技术的发展 , 如今的载人航天设备 , 已经具备了很高的智能化水平 , 但这依然无法离开航天员的参与 。
在神舟十三号的整个返回过程中 , 航天员并不是简单地搭乘飞船回家 , 而是需要面临重重考验 。
随着神舟十三号返回时间的确定 , 航天员需要提前对空间站内的设备进行检查和调试 , 确保航天员离开空间站后 , 在无人的状态下 , 空间站依然能保持正常的在轨飞行 。
例如 , 空间站的供氧系统、照明系统 , 都需要提前设定时间关闭 , 避免浪费空间站内有限的资源 。
当航天员接到指令 , 进入返回舱后 , 也并不能闲着 。 而是要为返回舱与空间站的分离做好准备 , 与地面控制中心保持沟通 , 汇报返回舱内的各项数据指标 。
值得一提的是 , 航天员从进入返回舱开始 , 就需要穿上厚厚的舱内航天服 。 他们一边要调整自己的情绪 , 确保自己的状态最佳 , 另一方面 , 也需要各司其职 , 完成返回前的各项工作 。
接下来 , 返回舱会与空间站分离 , 并在推进舱的带领下 , 正式进入返回轨道 。 在此期间 , 航天员需要通过设备 , 确认返回舱的入地角度和速度 , 确保飞船以正确的姿态 , 进入大气层 。
当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后 , 返回舱将完全失去自主动力 , 被地球引力捕获后 , 将以接近7.9千米/小时的第一宇宙速度冲向地球 。
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 , 对航天员真正的考验才算开始 , 在接下来的十几分钟内 , 将成为整个返回任务的关键 。
航天员除了要按照要求完成既定动作 , 内心的恐惧也会油然而生 , 不仅如此 , 在返回舱的整个下降过程中 , 航天员的身体承受也会达到极限 。
当返回舱下降至100公里高度时 , 大气开始变得稠密 , 空气会与返回舱产生剧烈的摩擦 。
虽然返回舱的外层有特制的隔热材料 , 但是在大气流的扰动下 , 返回舱会发生剧烈的振动 。 除此以外 , 由于下降速度快 , 加速过载也会让航天员十分难受 。
刚让人担心的是 , 当返回舱下降至80公里左右的高度时 , 摩擦力的作用会让返回舱被大量的等离子体包围 , 形成电磁屏蔽效应 , 导致通信中断 , 也就是进入黑障区 。
整个黑障区会持续5分钟左右 , 在这安静的5分钟 , 航天员要经历一次难以想象的快速下坠过程 , 返回舱的速度也会达到极限 。
直到返回舱下降至约10公里的高度 , 引导伞、主降落伞才会相继打开 , 在降落伞的作用下 , 返回舱开始逐渐减速 。
推荐阅读
- 纳米泡沫混凝土技术先进没有最强只有更强
- 神舟13要回家啦!一次性验证5大核心技术!还有一个重大进步
- 科学家怀疑有外星人在操纵地球?太阳系中,被发现三处不寻常
- 神舟十三号圆满成功!美国封锁失败,申请中国空间站项目被拒绝
- “太空三人组”回家了
-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即将撤离空间站核心舱组合体
- 神舟十三号成功着陆!为什么飞船返回时剧烈燃烧,升空时却不会?
- 能与病毒共存吗?疫情不会消失专家这样预测后Omicron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