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跳动|字节的“去算法”实验

又一款“邀请制”App , 一码难求 。早在今年1月 , 就曾有消息爆出字节正在瞄准“兴趣社交” , 将推出一款名为“识区”的App 。近期 , 随着多家媒体对“识区”集中报道 , 这个主打兴趣类阅读、结合了社交与内容的App引发了大范围的讨论 。
字节跳动|字节的“去算法”实验
文章图片


作者/鱼三隹
编辑/靖宇
过去的十年间 , 数据爆炸后产生的大量信息让每个人应接不暇 , “算法推荐”因此成为了帮助人们筛选信息、推荐内容的利器 , 像今日头条这类主打“算法推荐”的App , 凭借其算法的高效与精准 , 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但当完全依赖“算法推荐”的弊端逐渐显现 , 网信办加强规范力度后 , 一场关于“去除算法”的实验正在展开 。
除了在今日头条提供“关闭算法推荐”按钮外 , 字节的这款“识区”App , 也一反常态 , 不仅没有以其一贯推崇的“算法推荐”为核心 , 反而试图回归以兴趣、社交为核心的“人的推荐” 。
识区是什么?
很多用户体验过后的感受是 , 在“识区”的身上 , 他们看到了许多其他产品的影子 。
字节跳动|字节的“去算法”实验
文章图片


首先 , “识区”的概念理解起来就像是豆瓣的“小组” , 有着相同兴趣的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加入一个或几个“识区” , 加入后可以发布与该“识区”主题相符的内容 。每个“识区”会有一名“区长” , 类似于豆瓣小组的“组长” 。每名用户都可以创建自己的识区 , 只需要按照App的指引 , 一步步填写名称、简介、设置头图就能完成创建 。
字节跳动|字节的“去算法”实验
文章图片


此外 , “识区”创建成功后 , 区长还可以选择给自己的识区配备一个Bot(自动抓取内容的机器人) , 设置Bot的筛选规则时 , 系统会先调查用户感兴趣的主题 , 并从这一个主题出延伸出更多的关键词供用户选择 , 以此确定Bot的订阅源 。其中 , Bot大部分的订阅源来自于今日头条 , 但用户也可以通过添加RSS订阅来扩宽内容的订阅范围 。
字节跳动|字节的“去算法”实验
文章图片


这样的设置不禁又让人们想起了早期的“即刻”以及黯淡已久的RSS(简易信息聚合)阅读器们 。
在内容浏览上 , “识区”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内容推送方式 , 一个是“识区”栏目内部的内容更新以及推荐 , 一个是可以看到其他不同识区帖子的“推荐”功能 。
字节跳动|字节的“去算法”实验
文章图片


用户在浏览时可以在帖子下方进行回帖互动、交流 , “回复”按钮旁的“点亮”按钮则充当了点赞、收藏的功能 , 在“点亮”的同时用户还可以记录下当时的感悟 。
字节跳动|字节的“去算法”实验
文章图片


在内容发布上 , “识区”同样提供了两种发布形式 , 一个是需要用户原创的文本模式 , 一个是可以引用外部链接进行分享的转发模式 。
一场“去算法”实验
2006年9月6日 , Facebook推出NewsFeed功能 。彼时的人们对于这一功能并不买账 , 甚至因为担忧隐私问题而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抗议 。但当这一推荐模式显著提升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后 , 越来越多的人对此产生了依赖 , 直到今天 , 类似NewsFeed的算法推荐功能已是如此的常见 。
在国内 , “今日头条”是最先拥抱“算法推荐”的产品 。2012年8月今日头条正式上线 , 不到90天就拥有了1000万用户 , 很快便与腾讯、网易、搜狐等传统新闻门户网站抗衡 。
但凡事皆有两面 , 伴随着2016年美国大选、脱欧公投等算法操纵事件的发生 , 算法推荐的负面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 , 大众不免开始反思 。
今年3月 , 《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正式施行 , 在监管的要求下 , 今日头条、微信、小红书、知乎等App纷纷上线了“关闭算法推荐”选项 , 但也有不少用户对此表示质疑 。
曾经有用户在某平台上尝试勾选“关闭个性化推荐”按钮 , 随后该平台上呈现的内容几乎是无序的 , 无奈之下 , 只得重新打开个性化推荐 。如果为了实现对算法推荐的自主选择权 , 要以损失优质的阅读或使用体验为代价 , 显然是大多数人不愿意看到的 。
字节跳动|字节的“去算法”实验
文章图片

大部分App都在使用“算法推荐”|Unsplash
如何能在避开“算法推荐”弊端的同时 , 依旧维护好用户的使用体验呢?
尽管在2013年 , 作为RSS代表产品的GoogleReader宣布关闭时 , 张一鸣曾经在文章中写道:相比依靠人工仅从门户网站获取资讯 , 订阅模式其实进步了 , 但很明显还没能满足大部分人的资讯需求 。什么样阅读器更智能更适合大众 , 将成为GoogleReader的替代品?我和我的团队回答是的基于算法的个性化推荐 。
但这一次 , 字节还是把突围的机会押注在了RSS身上 。
RSS是一种将用户所订阅的内容 , 全部聚集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阅读的工具 。
传统的RSS使用门槛高 , 用户首先要明确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并找到相应的订阅源 , 其次需要有极强的自制力 , 能够有规律的整理并控制好RSS订阅源的数量 。
字节跳动|字节的“去算法”实验
文章图片

很多RSS阅读应用“继承”了GoogleReader的用户|网络
“识区”中的大部分内容是由Bot在订阅源中抓取而来的 , 因此识区与RSS在本质上都是用户自主订阅内容 , 但与上述传统RSS的不同之处在于 , 识区还加入了兴趣以及互动 。
由于每个“识区”内部的成员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 以“识区”为单位汇聚内容就相当于App基于兴趣分类自动帮助用户筛选、整理订阅源 , 既降低了传统RSS的高门槛 , 也为有着相同喜好的用户群体提供了彼此交流、互动的空间 。
小宇宙的创始人Kyth曾经在《RSS二十年》中表达过自己对于GoogleReader失败的思考 , 他认为GoogleReader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有相近兴趣爱好的人应该有的聊 , 至少你们可以在收取同一个信息的时候获得共鸣 , 但GoogleReader没有做好这件事儿” 。
如今看来 , “识区”的出现恰好弥补了GoogleReader的缺陷 。
此外 , 虽然识区Bot在抓取内容的过程中仍旧有算法的参与 , 但算法重要性被弱化了 , 兴趣与人际间的分享反而占据了重要部分 。
“识区”功能栏底部单列出的“推荐”功能 , 除了会推送用户自身加入的识区内容外 , 还会推送其他识区的相关内容 , 帮助用户在自身兴趣之外进一步拓宽信息来源 。
弱化算法存在感的识区打破了今日头条、抖音等传统字节系产品的单列信息流分发模式 , “识区”的多维内容推送 , 进一步打破了用户的“信息茧房” 。
在互联网出现的早期 , 简单的分类目录、搜索引擎就能满足用户的检索需求;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内容的增长 , 只有采用算法推荐才能帮助用户脱离信息“苦海” , 提升效率;如今 , 除了高效 , 用户更在意的是内容质量 , 新的需求必然催生新的产品 。
从豆瓣、即刻、贴吧到RSS , 与其说“识区”是他们的“大杂烩” , 不如说这一次字节有意要集各类App之所长 , 努力寻找“去算法”时代的一下个内容增长点 。
【字节跳动|字节的“去算法”实验】正如张一鸣曾经所说的那样:“一款产品选择什么模式和方法是次要的 , 最重要的是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多少人的资讯需求 。”(来源:极客公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