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浅谈高超音速导弹如何工作及其带来的重大威胁
2022年3月18日,俄罗斯对该国西部的一个乌克兰武器库发射了一枚高超音速导弹 。这听起来可能很吓人,但俄罗斯在那次攻击中使用的技术并不是特别先进 。不过俄罗斯、美国等国家正在开发下一代高超音速导弹 。
文章图片
来自科罗拉多州大学博尔德分校的航空航天工程师Iain Boyd日前对于这种现象发表了一篇文章 。他写道:
空间和防御系统包括高超音速系统 。由于这些新系统在整个弹道中的机动性,它们构成了一个重大挑战 。这些导弹必须在整个飞行过程中被跟踪,因为它们的飞行路线会随着它们的飞行而改变 。
第二个重要的挑战则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它们在大气层的不同区域运行,这跟其他现有威胁不同 。新的高超音速武器比速度较慢的亚音速导弹飞得高,但比洲际弹道导弹低得多 。美国及其盟国对这个中间区域没有良好的跟踪覆盖,俄罗斯也没有 。
破坏稳定的影响
俄罗斯称,它的一些高超音速武器能携带核武器 。无论真实与否,仅这一说法就令人担忧 。如果俄罗斯对一个对手使用这一系统,该国将不得不决定该武器是常规武器还是核武器的概率 。
就美国而言,如果确定该武器是核弹,那么美国很有可能认为这是一次首轮攻击并通过向俄罗斯发射核武器来作出回应 。这些武器的高超音速增加了局势的不稳定性,这是因为任何最后一刻的外交解决方案的时间将被严重削弱 。
现代高超音速导弹所代表的破坏稳定的影响也许才是它们所带来的最大风险 。我认为,美国及其盟国应迅速将自己的高超音速武器投入使用以使俄罗斯等其他国家坐到谈判桌上来制定管理这些武器的外交办法 。
什么是高超音速?
将一种飞行器描述为高超音速意味着它的飞行速度远远超过音速,在海平面上是761mph(1225km/h),在客机飞行的35,000英尺(10,668米)处是663mph(1067km/h) 。客机的飞行速度略低于600mph(966km/h),而高超音速系统的运行速度为3500mph(5633km/h) 。
高超音速系统已经使用了几十年 。1962年,当约翰·格伦从美国首次载人的绕地球飞行中回到地球时,他的太空舱以高超音速进入大气层 。世界核武库中的所有洲际弹道导弹都是高超音速的,最大速度达到约15,000mph(24,140km/h) 。
文章图片
ICBM由大型火箭发射,然后按照可预测的轨迹飞行以离开大气层进入太空,然后再次回到大气层 。虽然新一代的高超音速导弹飞行速度非常快,但没有ICBM那么快 。它们由较小的火箭发射,这样能使其保持在大气层的上游 。
三种类型的高超音速导弹
目前有三种不同类型的非ICBM的高超音速武器:航空弹道导弹、滑翔式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 。高超音速航空弹道系统从飞机上落下,用火箭加速到高超音速,然后沿着弹道展开无动力的轨道飞行 。俄罗斯军队用来攻击乌克兰的系统--Kinzhal是一种航空弹道导弹 。这项技术大概从1980年开始就已经存在了 。
文章图片
【视点·观察|浅谈高超音速导弹如何工作及其带来的重大威胁】高超音速滑翔式飞行器由火箭助推至高空,然后滑翔至其目标并在沿途进行机动操作 。
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由火箭助推至高超音速,然后使用一个被称为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空气呼吸引擎来维持这一速度 。由于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将空气吸入其引擎,因此跟高超音速滑翔式飞行器相比,它们需要更小的发射火箭,这意味着它们的成本更低并可以从更多地方发射 。据报道,美国在2020年3月进行了一次高超音速导弹的试飞,其采用的就是超燃冲压发动机 。
文章图片
难以抵御
眼下各国正在开发这些下一代高超音速武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速度、机动性和飞行路径非常得难以防御 。美国正在开始开发一种分层的方法来防御高超音速武器,其中包括在太空中建立一个传感器群并跟主要盟国展开密切合作 。这种方法可能是非常昂贵的且需要多年的时间来实施 。
在所有这些关于高超音速武器和防御它们的活动中,评估它们对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非常重要 。带有常规、非核弹头的高超音速导弹主要用于对付高价值目标,如航空母舰 。能够摧毁这样的目标可能对重大冲突的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
然而由于高超音速导弹非常昂贵,所以不可能大量生产 。从俄罗斯最近的使用情况来看,高超音速武器不一定是结束冲突的银弹 。
推荐阅读
- 视点·观察|DuckDuckGo坚称没有刻意移除搜索结果中的盗版资源网站
- 视点·观察|半月谈:知网的“霸道”收费逻辑,该有一个说法了
- 视点·观察|全球人口萎缩趋势暂缓:发达国家出生率反弹至疫情前水平
- 视点·观察|十年了,还记得你发的第一条朋友圈吗?
- 视点·观察|“薅羊毛”到底“刑不刑”?
- 视点·观察|中科院也受不了知网的涨价?没那么简单
- 视点·观察|瑞幸取消bug订单,却合理合法?
- 视点·观察|外卖平台抽取高额佣金 一些商家不愿入驻外卖平台有苦衷
- 视点·观察|食品被偷吃恶意加异物事件频现 外卖“食安封签”落地有何难点?
- 视点·观察|中科院停用知网事件背后:竞争不足、行业性质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