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那句他还活着是真的!神舟五号杨利伟以命相搏,所有人都捏一把汗( 二 )


因此杨利伟回辽宁老家探亲时 , 只能是舍近求远的去住店了 。
中国人的航天工程向来以稳字著称 , 可也不是没有发生过意外 , 根据公开资料可查询到的中国首次载人航天 , 神舟五号当时存在的问题包括:
一 , 共振从助推器分离开始一直到抛整流罩 , 星箭结合体会产生持续性的8赫兹震动 , 这个频率虽然不高却极为致命 , 因为它十分接近人体系统的振动频率 , 会使内脏产生强烈的共振 。

在杨利伟的自传《天地九重》中 , 他说:“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 , 火箭开始急剧抖动 , 产生了共振 ,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
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 , 而杨利伟当时所面对的还不单单是低频共振这一个问题 , 飞船的起飞是一个逐渐加速的过程 , 各种负荷逐步加大 , 在致命的共振之上还叠加了一个6G的负荷 。

这就好比是有六个人同时压在你的身上 , 而且还是在你做阑尾炎手术的时候 。
航天员在地面进行过各式各样的训练 , 可这样的情况还从来没有遇到过 。
“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 我几乎难以承受 。 心里就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 ”(《天地九重》)

在成功返回地面后 , 杨利伟向航天技术人员详细描述了这个过程 , 之后进行了技术改进 , 神六飞行时共振已经极大的改善 , 等到神七时共振现象已经完全消失 。
二、麦克风细节
这是目前根据公开渠道所能找到的最接近开仓时间的照片 , 杨利伟笑着比划着一个代表胜利的剪刀手 , 而左手中正拿着一块止血的药棉 。

这张会更清晰一些 , 嘴角有明显的破痕 。
在后来的采访中 , 杨利伟说:飞船落地的时候我感到嘴上一麻 , 心想坏了 , 肯定磕破了 , 伸手过去一摸 , 血已经流了下来 。 手边没有别的东西 , 用布手套擦了半天也没止住 。
中国人第一次上天 , 在地面训练和飞船设计中 , 已经把能想到的所有细节都预演了一遍 , 可实践时还是难免会发生一些预料之外的事情 。
后来的神舟六号相比杨利伟飞行时 , 已经有了180多项技术优化 , 而这个在落地时会磕伤航天员的小小麦克风 , 已经有了更为圆润的边缘和海绵的保护层 。
除此之外 , 还有储物门打开后闭不上 , 需要用绳索胶布来固定;入轨后飞船出现不明敲击声;返回舱舷窗外防热涂层受热出现裂纹等 , 都在此后的一至两次任务周期内得到解决 。
而将这一切都完整体验了一遍的人就是杨利伟 , 面对不确定性 , 我们总说要摸着石头过河 , 而他就是那块石头 。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三号 , 如今的中国载人航天已经完成了肉眼可见的进化 , 杨利伟当初穿上后只能猫着腰行走的宇航服 , 翟志刚和感觉良好乘组已经可以在出征时挺直了腰板 , 话筒麦克风的设计也更为合理和人性化 , 甚至就连欢送出征的锣鼓队也发生着今非昔比的视觉进化 。

人类的赞歌是勇气的赞歌 , 当小学时的我 , 看到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中漂浮起来时 , 现在还记得那种奇妙的感受 , 以前只看到国外的宇航员在太空飘着喝水玩笔 , 那天起宇宙也属于了我们中国人 。

神舟十三号返回的专题直播间里 , 杨利伟被央视邀请担任解说嘉宾 , 整个过程里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 非常羡慕他们 。
我们DNA里的氮元素 , 我们牙齿里的钙元素 , 我们血液里的铁元素 , 还有我们吃掉东西里的碳元素 , 都是曾经大爆炸时千万星辰散落后组成的 ,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星辰 。
我们与生俱来的和太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 致敬那些摘星星的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