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毫无犯”的典故来源于哪里?你怎么看?
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 , 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 。指军纪严明 , 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
来自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 , 秋毫不敢有所近 , 籍吏民 , 封府库 , 而待将军 。”《后汉书·岑彭传》:“持军整齐 , 秋毫无犯 。”
典故故事:楚汉相争时期 , 韩信因得不到项羽的重用就投奔刘邦 , 在丞相萧何的推荐下 , 刘邦拜他为大将 , 刘邦问韩信有什么高见 。韩信把刘邦与项羽进行一番对比 , 说刘邦的军队与项羽的军队不同 , 对百姓的利益秋毫无犯 , 可以得天下 。
其他网友观点秋毫 , 比喻很微小的东西 。鸟兽每到秋天要换毛 。新长出来的毫毛又细又尖就叫做"秋亳" 。人们用秋毫无犯来形容军纪严明 , 一别也不侵犯群众的利益 。
"史记项羽本纪 。"载 , 刘邦对项伯(项羽的叔父 。)说"吾入关 , 秋毫不敢有所近 , 籍吏民 , 封府库 , 而待将军 。"
刘邦项羽是秦末各地起义部队中 。两个最有名的将领 。刘邦的部队首先攻入武关(今陕西商县东) , 占领秦都咸阳 。据说纪律严明 。上引那段话大意说 。"我虽然首先攻入武关 , 可我丝毫微物 , 都不敢私拿 , 我把官吏百姓的户口名册都登记清楚 。把文书府舘和财物仓库都封存起来 , 专候.将军(指项羽)来接收 。
"汉书高帝记 。(上)"也有这一记载 , 它说:"吾入关 , 秋毫无所敢取" 。
史记淮阴侯列传"还有"秋毫无所害"的说法 。
【“秋毫无犯”的典故来源于哪里?你怎么看?】这类说法后来演变 , 简化 , 就形成了秋毫无犯这个成语 。
历史的经验表明 。一只对老百姓秋毫无犯的军队能得到民心 , 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就容易打胜仗 , 反之就容易打败仗 。中国红军和解放军从建军开始就强调三大纪律 , 八项注意 。做到对百姓秋毫无犯 , 这也是我军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其他网友观点
秋毫无犯这是一个历史成语 。秋毫是说秋天里天上的飞鸟刚刚换过陈旧的羽毛而又新生的嫩毫毛 , 还不够坚硬 , 不耐折腾与展翅狂飞 。在这种情况下 , 作为人类出于自然之善性美德 , 是不可拔其鸟的毫毛或触伤鸟儿的 , 要维护自然时序万物的资源 。
再论其含义 , 乃是说明古的的军队在出征行军 , 宿营和敌对双方的战斗与战争期间 , 要做到秋毫无犯 , 丝毫不可伤害与侵犯人民的利益 。此语特指军队的作风与纪律严明之象 。
秋毫无犯的出处 , 则是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 , 秋毫不敢有所近 。籍吏民 , 封府库而待将军” 。
《后汉书.岑彭传》:“持军整齐 , 秋毫无犯” 。
推荐阅读
- 农村民间俗语:“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什么意思,怎么来理解?
- 如何看待孔子说的,“人不敬我,是我无才”,“我不敬人,是我无德”?
- 古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今提倡自己不需要的分给需要的人,你觉得冲突吗?
- 有的草鱼,为什么绰号叫“混子”?
- 为什么说“言轻莫劝人,人穷莫入众”?
- 农村民谚“冬行春令,无死脱层皮”,是如何解释的?为什么?
- 控制面板字体在哪
- 古对帽子的称呼
- 建筑工程监理工作指导思想是什么
- 赛虎是什么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