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胃返流并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所为胃反流即胃酸过多引起胃府难以接纳则反胃倒出来,这种病一般都是胃府受寒直接伤害胃气,使胃府寒气凝结而胃气不足所致,治疗则采取温胃散寒健脾利湿益气平肝综合治理就好啦,总而言之这类型病变时间长了,最好找医生认真诊断辨证施治为佳,希望大家都能理解就好 。

其他网友观点

食物反流,西医一般情况下是需要做胃镜检查,以确定具体部位及相关情况,明确诊断反流性食道炎性质 。

中医治疗一般都采取养胃阴,降胃液等治疗方法,

胃酸过多,从中医辩证角度来讲,大体分为脾胃阴虚,脾胃阳虚,肝胆湿热,水湿停滞,瘀血阻滞,情志所伤等几种类型,其治疗也是根据具体情况,辩证而治 。

【中医治疗胃返流并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胃酸过多引起的上腹部烧灼感,可归属于中医“嘈杂”论证 。

嘈杂可出现在西医学多种疾病之中,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消化不良等以嘈杂为主要临床表现者 。

嘈杂一症其《景岳全书》所云:“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痛懊恼,莫可名状 。或得食而暂止,或食已而复嘈,或兼恶心,或渐见胃脘作痛 。”中医认为烧心多由胃阴不足,肝胃郁热所致,其病之来源多是饥饱无常,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或暴饮暴食,或烟酒刺激,或喜辛辣厚味均可导致脾胃升降失常而烧心等症状 。

临床上一般可把烧心的病因分为阴虚生内热,气滞而血淤,阳虚而食不化,肝郁气滞四种 。

一、胃阴亏虚型:

症状:嘈杂烧心,胸骨后或胃脘部隐痛,口干咽燥,渴不欲饮,五心烦热,乏力,或体瘦,大便干 。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或更重者会出现花剥苔及脉细或数等症状 。其治宜养阴益胃,和中降逆,方选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沙参、生地黄、麦冬、玉竹、白芍、延胡索、茯苓、陈皮、半夏、煅瓦楞子(先煎)、香橼、甘草 。其治疗方法重在养阴,方能解决胃阴不足所出之症状 。

辩证特点:口干咽燥,渴不欲饮,五心烦热,乏力,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或数为主要特征 。

二、气血瘀阻:

症状:胸骨后或胃脘部刺痛,偶有烧心反酸,脘腹胀满,或有吐血黑便,嗳气不舒,形体瘦弱,吞咽不利 。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弦 。治宜理气活血,和胃降逆,方选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味:丹参、檀香、砂仁(后下)、蒲黄(包煎)、五灵脂(包煎)、川楝子、延胡索、郁金、当归、茯苓、陈皮、半夏、三七粉(冲服) 。

辩证特点:气滞血瘀,以脘腹胀满,或有吐血黑便,嗳气不舒,吞咽不利 。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弦为辩证特点 。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是化瘀行气止痛之良策 。以心胃诸痛,兼胸闷脘痞为辩证要点 。

若瘀血甚者,可酌加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丹参等以加强活血祛瘀之力;

若兼见血虚者,可合四物汤同用,以增强养血调经之功;

若疼痛较剧者,可加乳香、没药、元胡等以化瘀止痛;

兼气滞者,可加香附、川楝子,莱菔子或配合金铃子散以行气止痛;

兼寒者,加炮姜、艾叶、肉桂、小茴香等以温经散寒 。

三、脾阳不足型

症状:胃脘痞塞、疼痛,烧心反酸,嗳气频频,呕吐泄泻 。畏寒怕冷,胃喜温而畏寒,大便稀不成形,进冷饮或胃部受寒后出现胃部不适、痛、胀等脾寒症状,舌苔白黄相间而腻,脉濡数或沉缓或沉弦 。治宜辛开苦降,和胃降逆,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黄连、黄芩、干姜、党参、炙甘草、吴茱萸、煅瓦楞子(先煎)、海螵蛸、加肉桂 。

辩证特点:遇寒则病情加剧,喜温畏寒,天气变冷或吃生冷而不适,舌苔白而腻,脉濡或沉缓或沉弦 。

四、肝郁气滞型

情志所致而表现的症状为:时而烧心,反酸,胸骨后或胃脘部疼痛,均因情志刺激而诱发胃脘胀闷,连及两胁 。善太息,嗳气频频,大便不畅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宜疏肝解郁,和胃降逆,方选柴胡疏肝散合香苏散加减:柴胡、白芍、香附、川芎、苏梗、陈皮、枳壳、旋覆花、郁金、海螵蛸、延胡索、 。

辩证要点:肝郁,以因情志因素而发作,太息,嗳气频频,脉弦等 。

临床表现更为甚者会出现怒气伤肝,气逆动火,胁痛胀满,烦热动血,情绪躁动 。

其治疗主要以清泄肝火疏肝解瘀为主,和胃降逆止痛 。用于肝火犯胃,脘胁疼痛,口苦嘈杂,呕吐酸水,不喜热饮等 。

以上就是中医在治疗反胃及食物反流的基本辩证和治疗方法,其根据寒、热、虚、实及气滞血瘀的不同表现而采取的合理用药 。

其他网友观点

中医只有“阴阳虚实寒热表理”之八纲辩证,没有谓返流理论之说 。如果有,都是借助现代医学理论附会而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