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现在社会,很多讨厌内卷的人,最后也不得不低头服从规则

内卷|现在社会,很多讨厌内卷的人,最后也不得不低头服从规则

文章图片

内卷|现在社会,很多讨厌内卷的人,最后也不得不低头服从规则

文章图片

内卷|现在社会,很多讨厌内卷的人,最后也不得不低头服从规则

文章图片


很多讨厌内卷的人 , 最后也不得不低头服从规则 , 甚至一边厌恶着一边参与内卷的竞争 。 并不是说“讨厌”的人就竟争不过 , 他们之中有一些人甚至是胜出者 , 但不妨碍他们强烈表达自己厌恶这套规则的情绪 。 为什么?因为在“内卷”的模型中 , 维护这套竞争方式的是“游戏规则” , 是竞争者的彼此不信任 。 它和“猜疑链”或“囚徒困境”非常类似 。


假如一个市场有A和B两个挑夫 , 服务一样好 。 A一担货10元 , B为了多挣几单 , 一担货只收9元 。 A为了有生意活下去也要被迫降低为9元 。 甚至了报复 , A可以降价为8元 , 再把B的价格也拉下来 。 什么情况下A和B可以跳出这个规则?当他们两个人可以充分的沟通和交流 , 并达成一致的彼此信任 。

比如 , 当两人都降价到3元后 , 已经养家都困难了 。 所以A找到B , 说我厌恶这套互相降价的把戏了 。 我们明天都恢复到10元好不好 , B同意 。 两人找来德高望重的C见证 , 说明天谁不履行 , C就作证他是个背信弃义的人 , 让大家都知道 。 第二天 , 内卷的状态就被打破了 。 但是在现实中 , 参与竞争的实际是成千上万的人 , 大家也找不到C这样一个公证人 , 怎么达成沟通 , 跳出内卷的旋涡呢?

答案就是利用公共互联网作为态度背书 , 充分表达对现有内卷的“讨厌” , 形成趋同价值观 。 在此时 , “讨厌”就是一种明确的表态 。 它背后隐含的内容就是 , “我厌烦这套内卷的玩法了 , 有谁和我一样希望停止的 。 我们一起把价格恢复正常 , 谁不参与 , 就一起遗责 , 可否?”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表态 , 敢拥护内卷 , 强调“吃苦”的声音就越来越微弱 , 最后开始变成一种非主流的价值观 。 开始出现越来越多赞成跳出内卷的声音 。

在这样趋势下 , 总会有几个先行的企业 , 或者客户 , 开始接受不“内卷” 。 否则整个社会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 , 第三方的市场管理者也会无法忽视必须表态或者在规则上进行调整 。 在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 , 最终大家会实现相对的抗内卷 , 至少不会更恶化 。 举个现实的例子:加班996 , 最早可以堪称一场内卷引发的劳动力贬值 。 因为有越来越多的网络声音表态自己厌恶996(实际上这些说自己厌恶的人可能依然在996) , 网上开始形成一种群体价值观 , 996是内卷 , 是不值得称赞的企业行为 。

开始有个别企业为了品牌而行动 , 说将率先减少加班 , 更多企业跟进 。 到现在至少没有人敢再公开鼓吹加班是奋斗 , 是对年轻人好 。 个别企业也有取消周末加班的表现 。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也不可能消除加班 。 所以 , 大家都去表达“讨厌内卷”的真正意义 , 不是因为竟争不过 , 而是希望不再有恶行竞争 , 因为再这场内卷中 , 哪怕最后的竞争胜利者 , 也付出了比以前多的劳动 。


【内卷|现在社会,很多讨厌内卷的人,最后也不得不低头服从规则】过去躺平的都是好吃懒做 , 不读书的人 , 而现代很多高学历的人才都选择躺平了 , 究其根本是这个社会的问题 , 选择躺平并没有错 , 我想当的支持这种想法 , 当我的经济条件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我也会立马躺平 。 现在的内卷 , 感觉就像一群被罩在玻璃罩里的老鼠 , 在越缺氧的环境下越拼命挣扎 , 争夺仅存的一点空气 。 国外有些国家却并不内卷 。 例如新西兰 , 挪威 , 瑞典 。 都是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 , 因为他们提供的岗位多 , 但是人却特别少 。 相对来说资源多一些 , 竞争没那么激烈 , 所以就并不那么内卷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