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旅游业经历前所未有“倒春寒” 消失的游客去哪儿了( 二 )


游客消失 , 那些没钱可赚的行业
张家界因旅游而兴 , 2019年 , 全市旅游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 , 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以旅游业为支柱的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达78.3% 。 当游客消失 , 所有与之紧密相关的行业都命悬一线 , 这背后牵扯了无数以此谋生的个人与家庭 。
施力家的亲戚 , 90%以上的人从事旅游相关工作 。
他的弟弟在市区开了一家旅店 , 疫情之前 , 每间房费100多元 , 黄金季节涨得更高 , 如今 , 即便降到几十块钱 , 依然无人可住 。 为了减少支出 , 弟弟辞退了雇用的服务员 , 停掉了所有客房的水电 。
施力的侄女在景区上班 , 往年网络订单爆满 , 常常忙得不可开交 , 没法按时吃饭 , 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太闲了”;他的侄子投资了酒店、餐饮、地产等业务 , 如今也将面临断贷和破产 。 施力说 , 侄子曾是家族中发展最快的亲戚 , 如今却成了最惨的一个 。
靠山吃山 , 施力自己家也面临同样的处境 。 他的女儿在旅行社上班 , 原来年收入五六万元 , 过完春节后 , 单位发不出工资 , 便放了长假;女婿从事旅游包车服务 , 疫情没了生意 , 先前去了建筑队搞装修 , 后来疫情管控升级 , 他已经回家“窝了”两个多月 。
2020年 , 女儿在市区买了房子 , 房贷每月2000块;两个外孙要上学 , 学校和兴趣班的花销大概1500元左右;全家6口人住在一起 , 各种花销算下来 , 全家每月的支出差不多得七八千块钱 。
施力常常怀念疫情之前的那几年 , 张家界旅游业高速增长 , 一家人的收入也是如此 , 仅仅他一人 , 每年就能稳稳当当赚到10万元 , “这绝对没问题的 。 ”他说 , 去年自己还赚了差不多3万元 , 但今年前四个月 , 几乎什么都没有 。
消失的游客去了哪里?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 , 本地休闲和近程度假成为清明节假期“主基调” , 位置大数据监测显示 , 各地接待游客中省内游客占比94.9% 。 这意味着 , 整个清明节几乎没有人跨省旅游 。
旅游天堂苏州也没了生气 。 3月30日 , 苏州市国际旅行社协会、苏州市国内旅行社协会、苏州市旅游创新研究会等五家旅游协会联合发布行业请援呼吁书称 , 五家旅游协会的183家会员单位 , 超过90%旅游社已无法支付四月份员工工资、社保基金、房租 。
苏州旅行社行业2022年的营业收入同比上年度减少99%以上 , “企业不运营 , 员工靠最低收入维持生计 , 已长达二年多 , 旅游工作者如何吃饱饭都已成问题……”呼吁书写道 。
在苏州之外 , 各地旅行业、酒店、餐饮等行业都曾向社会发布公开请援信 。 安徽酒店行业提到 , 今年一季度 , 不少酒店将在微利、亏损、关门的边缘上徘徊;深圳市民宿协会也表示 , 有相当数量的民宿自春节以来“零客源”、“零订单”、“零收入” 。
转行纾困 , 旅游业的自救和共救
对旅游从业者来说 , 如何生存如何活下去成了当下面临的最大问题 。 做直播、卖特产、送外卖、跑滴滴 , 甚至去工地 , 那些无业可做的旅游业人 , 纷纷转向他们认为可以赚钱的行业 。
苏州一家旅行社老板张立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自从2月苏州发生疫情以来 , 当地所有旅行社基本就处于停业状态 , 无论是省内还是省外的旅行业务 , 都不再接单 。
张立不愿意主动辞退旅行社的员工 , 很多都是跟着自己多年的老人了 。 为了赚钱 , 他带头做起了电商 , 销售当地的特色产品 。 这也是很多旅行社采取的措施 , 一些做国际业务的旅行社 , 还运用自己在境外的资源 , 把境外的土特产用物流方式运回国内售卖 。
在安徽黄山 , 当地一家导游服务公司选择转行采茶叶 , 已有几十人报名 。 根据招聘启事 , 基本待遇工资170元/天、包吃包住包车费 , 工期结束还可就近推荐进厂工作等 。
施力一家也在转行 。 春节之后 , 他的弟弟带着女儿、侄女等 , 去了浙江的工厂打工 , 但一切并没有想象的乐观 。 疫情反反复复 , 工厂也出现了一些状况 , 货进不来 , 产品发不出去 , 老板宣布临时停产放假 。
施力也出门找过活儿 , 但56岁成了迈不过的坎 , 无论建筑工地还是私营公司 , 都觉得他年龄太大了 。
妻子做了多年家庭主妇 , 如今也选择出门打工 。 前段时间 , 附近一家物业公司招聘女性清洁工 , 每个月1800元 , 还管一顿午饭 。 虽然只是临时工 , 但她觉得是个不错的机会 , 起码能补贴点家用 。 通过面试后 , 她便把带孙子的任务交给了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