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旅游统计数据既是行业多年关注的热点问题 , 也是指引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 。
国务院《“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就明确要求 , “健全旅游统计指标体系 , 提高旅游统计的准确性、科学性 , 深化旅游统计应用和大数据决策支撑 , 加强旅游产业运行监测 。 ”疫情之前 , 关于旅游统计数据的讨论大多集中在政界和学界 。 疫情之下 , 旅游业遭受重创是不争的事实 , 但由于旅游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的错位 , 让旅游统计数据成为旅游行业讨论的热点话题 。
图源:摄图网
马克思.韦伯谈到学术研究时 , 提到其最高原则是“智性的诚实” , 即在研究本身和研究结果呈现时 , 一方面要注意抵制极端的悲观主义 , 在知道什么是“可知” , 什么是“不可知”;知道什么“可为” , 什么“不可为”的前提下 , “价值中立”地发现问题 , 理性地提出“可知”和“可为”的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要提防和拒绝虚妄信心 , 直面哪怕惨淡却真实的现实 , 去选择合适的道路 。 在旅游经济分析和研究中 , 同样需要“智性的诚实” , 而保持这种“诚实”的前提是有好的统计数据 。 也只有那些能真实反映旅游业发展情况的数据 , 能为政府旅游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的数据 , 能为旅游企业投资运营提供指引的数据才是好数据 。
中国旅游统计起步较早 , 1978年就有入境旅游数据 , 1994年起持续开展国内旅游统计调查 , 2000年起建立了黄金周旅游统计制度 。 总体来看 , 旅游统计在行业统计中处于较为领先的位置 。
图源:摄图网
而当下造成旅游统计数据的争议 , 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 其问题主要体现为“四个偏差”:
一是旅游统计口径造成的市场数据和普遍认知的偏差 。
按照现行规则 , 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是按照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推荐的游客口径进行统计的 。 即游客是指“任何一个人到他(她)惯常环境外的地方去旅游 , 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 , 其旅游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从访问地获取报酬的人 。 ”在中国 , 除去正常的上下班等惯常活动 , 出行距离超过十公里 , 停留时间超过六个小时不以获取报酬为目的的行为一般被界定为旅游 。
这就意味着 , 按照这一统计定义 , 除在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进行的观光、度假、休闲等活动算游客之外 , 超过一定距离和时间的探亲访友、寻医问药、公务出差、外出购物 , 乃至参加婚丧嫁娶等活动都可以计入游客的统计范围 。
按照这一口径进行旅游统计 , 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对各国旅游部门提出的共同要求 , 中国旅游部门按照这一口径进行统计顺理成章、无可厚非 。 但与此相对的是 , 由于不少旅游业内人士并不知道这一统计定义 , 加之这一口径与多数公众对旅游的一般认知不太吻合 , 造成了疫情之下社会对旅游统计数据的广泛质疑 。
也正是因为旅游统计定义范围的宽泛和边界的模糊 , 在制定《旅游法》时并没有直接使用这一定义 , 而是在其第二条中提出 ,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组织到境外的游览、度假、休闲等形式的旅游活动以及为旅游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经营活动 , 适用本法” 。
二是旅游统计视角造成的宏观数据和企业感受的偏差 。
按照现有的统计视角 , 旅游数据反映的是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各个要素 , 包含观光、度假、探亲、公务等各个类型的“大旅游”发展情况 , 因此难免会与旅游企业的感受有所不同 。 比如在春运期间 , 大量返乡的农民工会计入游客统计范畴 , 但是除了铁路等交通运输部门有收入业绩体现之外 , 多数旅游企业并未因此获得收益 。
在疫情期间 , 不少旅行社颗粒无收、不少旅游景区门可罗雀 , 但从整体的旅游统计数据看 , 由于依然存在非观光、度假的移动 , 可能使得降幅没有旅游业界认为的这样大 , 旅游企业经营状况的断崖式下降也未得到充分反映 。
此外 , 在黄金周期间 , 为了保证数据的及时性 , 往往通过与移动运营商合作等方式对游客人次和收入数据进行推算 , 其得出的数据也很容易引起旅游企业的误解 。
推荐阅读
- 咸阳|咸阳有一“旅游小镇”,耗资5亿建成,可开业之后游客却寥寥无几
- 咸阳|过60年的涵洞,拜上千年的神洞,请随着我走这条岱峪到辋川的密道
- 咸阳|湖南一定要去的景区,奇山连绵、瀑水相叠,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去
- 咸阳|「桂林向您汇报 (恭城篇)」烟雨瑶山如诗如画
- 咸阳|中国公认最干净的5座城市,一大半都靠海,清洁程度可媲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