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吴仁源,偶得一本绝世奇书,族中长辈却说:此书还是毁掉为妙( 二 )
当看到书中记载有“送魂归阴符”时 , 突然有了想要一试的冲动 。 于是把书僮喊过来 , 让书僮配合他一试究竟 。
主人的吩咐 , 小小的一个书僮怎敢不遵从 。 遵照主人的意思 , 平躺在胡床上 , 一动也不敢动 。 吴仁源取来一碗清水 , 摆在床头的案几上 。 然后依照书中所授 , 照葫芦画瓢 , 画出一张符 。 将符纸小心翼翼地浮在水面上 , 而后捧起书来 , 按照书中所写 , 叽里咕噜地诵动起了咒语 。
您猜怎么着?随着他的诵动 , 书僮竟直挺挺地立了起来 , 两眼发直 , 双臂平端 , 一言不发地从床上跳到地上 , 先是原地蹦跳了几圈 , 突然夺门欲出 。
吴仁源一见事情不妙 , 慌忙丢下古书 , 忙不迭地扑了过去 , 用力抱紧书僮的腰 , 说什么也不准他蹦出去 。 吴仁源的担心不无道理 , 后院有口深井 , 万一书僮跳了进去 , 岂不是无端端害了一条生命?
怎料那书僮的劲儿出奇得大 , 吴仁源一个成年的汉子 , 居然制不住他 。 一个趔趄摔翻在地 , 眼看着书僮蹦到了院子里 。
吴仁源毕竟见过世面 , 急中生智 , 赶紧把古书抓起来 , 翻找出解咒的方法 。 一面高声念咒 , 一面追赶书僮 。
此法果然有效 , 只见书僮身子一软 , 仰面倒在地上 。 过了一个时辰 , 才终于苏醒过来 。 吴仁源问他都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觉?书僮一脸茫然地说:“我记得我迷迷糊糊地去了一个地方 , 见到一个像祠堂那样的大房子 。 里面有几个好似衙役的汉子 , 不由分说 , 扭住我的胳膊往大房子里面推搡 。 我正挣扎的时候 , 突然眼前一黑 , 然后就什么也不记得了 。 ”
吴仁源听罢此言 , 沉吟半晌 , 似是无奈地叹了一口气 , 站起身来到书桌前 , 将用三个鹰洋买来的古书重新放回油布包 。 包好之后 , 锁了起来 。
回到吴兴老家后 , 吴仁源将此事对族中的长辈说起 , 并把那本古书拿出来给大家品鉴 。 族中几位有见识的老者认为此书实为“不吉之物” , 留在世上必生祸端 , 劝吴仁源将此书毁掉 , 以免落在心术不正之人的手中 。 吴仁源也正有此意 , 于是当着族中父老的面 , 将那本古书化为灰烬 。
此事传开后 , 多数人认为吴仁源糊涂 , 不该将那本古书焚毁 , 要知道这可是天下难得之物 , 毁掉之后也许永远也不可能再遇到了 。 万物皆有两面 , 有阴就有阳 , 有坏就有好 。 在坏人手中 , 也许会用来害人 , 但在好人的手中 , 不正好可以造福一方吗?奈何“宝书”已毁 , 说什么也没用了 。
此文参考自民国版《吴兴县志》 , 至于真假 , 无从稽考 。 至于天下是否真有“奇书”、“宝书”、“神书”?以笔者(大狮)个人的见识来看 , 我想是有的 。 譬如我的一位大爷爷 , 就有一部清康熙年的古本《奇门遁甲》 。 老人家在世之时 , 靠着替人卜卦看相为业 , 人称“小神仙” 。 某天 , 在与家人吃饭时 , 突然说自己将于某月某日作别人世 , 让家人替他准备大葬用的物什 。 并交待 , 他生前所有的书籍全部随葬 , 一本也不准留在尘世 。 究其原因 , 只为不让悟性不高的儿孙们招灾惹祸 。 儿孙们遵照其遗愿 , 将所有的古书以及算卦用的器物全部随葬 。
事后想起来 , 虽然有些耿耿于怀 , 免不了要嗔怪老人家固执 。 但如果往好处想的话 , 也许老人家的安排是对的 。 一个悟性不高的人 , 是没有能力把控高于自己悟性的事物的 。 所以 , 为人还需掂量好了自己的分量 , 超出能力范围的东西 , 还是少碰为妙 。
推荐阅读
- 清末老照片:老宫女荡秋千,男子端洋酒,女子对着镜子自我欣赏
- 真功夫不花哨,清末有位齐六爷,一招绝活亮出来,坏小子立马服软
- 田龙玉 寿星田龙玉:活了127岁见证三朝历史,从清末活到2020年无疾而终
- 清末一桩风月奇案,足见“寡妇门前是非多”这句老话并非只是虚言
- 观清末一桩风月奇案,才知道“奸情出人命”五个字,并非不经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