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新起典|如何打造沉浸式景区( 三 )


虽然在此之前 , 张家界在2001年就推出浓郁民族风情的旅游演艺节目《魅力湘西》以及2003年杨丽萍在云南上演独树一帜的《云南映象》 , 但这两个旅游演艺项目在当时取得的市场效益是较小的 , 因而全国性的示范作用不是很强 。 直到2004年 , 在《印象·刘三姐》成功示范之下 , 国内形成了一股旅游演艺投资演出热潮 , 随后 , 旅游演艺市场的“火”越烧越旺 , 《功夫传奇》、《禅宗少林·音乐大典》、《长恨歌》、《宋城千古情》、《金面王朝》、《天门狐仙》、《大宋·东京梦华》、《徽韵》等相继问世 , 极大激活了旅游市场 。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旅游演艺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 宋城演艺、三湘印象、山水盛典包揽了大半江山 。 特别是宋城演艺通过多年努力 , 市场份额超过观印象 , 已居于行业绝对优势地位 , 形成强大的规模效应 。
道略演艺产业研究院2019年《中国旅游演艺的现状与趋势》报告里截取了2013年—2017年的国内旅游演艺数量及票房变化显示 , 2017年的旅游演艺剧目数量268台 , 比2013年的187台增长了43% , 2017年的观众人数6821.2万人 , 票房收入51.46亿元 。 旅游演艺的表现形式从单一到复合化、多元化共用 。 从仅仅是演员、音响加普通的灯光就能实现 , 到现在对多媒体、成像设备、视觉表现技术、舞台造型、裸眼3D视觉、全息技术、烟雾技术、监控系统、高清屏、座席技术、触碰等技术手段的全方位调动 , 力求给游客带来更多维度的体验 。
尽管这么多旅游演艺项目极大地丰富了旅游产品型态 , 给游客创造了更多的体验感受 , 但从体验的满足感上还没有得到彻底的挖掘 。 人们跟演员 , 跟景点之间仍有一道无形的屏障 , 也就是所谓的“第四堵墙” 。 如何打破这“堵”看不见的“墙” , 增强游客游览的融入感?“沉浸式”体验“浮”出水面 。 其实2013年《又见平遥》推出时并没有定义为“沉浸式” , 大家只是觉着这种旅游体验耳目一新 , 跟实景演艺又有不同 , 现在看 , 它又是一个新纪元 。

至此 , 沉浸式旅游项目开始萌动 , 王潮歌顺手又做了《又见五台山》、《又见敦煌》、《又见马六甲》等 , 继而又推出了她的又一个系列创意作品《只有峨眉山》、《只有爱》、《只有河南》 。 还有“印象铁三角”之一的樊跃打造了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 , 是沉浸式旅游项目的又一巨作 。

近年来 , 沉浸式旅游体验不再是走马观花式的逛景区 , 而是打破常规式的旅游 , 通过全景式的视、触、听、嗅觉交互体验 , 使游客“身临其境” , 深入了解景区的文化以及背后的故事 , 真正做到让游客“来了就忘记回去”和“走了依然回忆连连” 。
其中 , 让游客去游玩一次并不是最成功的旅游体验 , 而让游客感受到自己真正在当地生活过才是“沉浸式旅游”的最高评价 。 旅游一定要强调的是游客的“参与性” , 这才是旅游产品真正能够打动人的关键 。
打造独特的“沉浸式景区” , 更要打造完整对文旅IP , 以及探索新型有效的沉浸式项目运营模式 , 这是是沉浸式文旅项目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 是沉浸式景区未来发展最为重要的课题 。
在未来可以预见的是 , 随着沉浸式旅游体验的自身优越性不断提升 , 今后将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关注和青睐 , 成为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 也将为旅游产品和服务找到更多新的价值和生存空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