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建议布局小天体防御关键技术研究 , 开展小天体防御任务关键技术验证 , 建立小天体防御任务地面模拟实验室 , 并适时启动实施我国主导的小天体主动安全防御任务 。 此外我国还应加强近地小行星防御基础研究 。
目前国际上认为可能采用的行星防御一般是通过主动手段 , 其中包括核爆、动能撞击、激光烧蚀、离子束牵引、引力拖曳、质量驱动等 , 破坏小行星的结构或者偏转小行星的轨道 。
据老司机了解 , 中国在如何通过撞击以偏转小行星轨迹方面 , 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
此前中科院复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就提出应对大尺寸潜在威胁小行星的“以石击石”防御方案 , 为积极主动应对小行星撞击地球潜在威胁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选项 。
据介绍 , 所谓“以石击石”加强型动能撞击行星防御任务概念可突破地面发射人造撞击体的运载能力和包络限制 , 通过在太空中捕获百吨级质量的岩石 , 从而显著提升撞击体质量 , 最终实现小行星防御效果的数量级提升 。
去年 , 中国研究团队还在一篇专业论文中提出 , 中国可以接连发射23枚长征五号运载火箭 , 对直径约492米的“贝努”小行星进行接连撞击 , 就能达到改变其轨道的目的 。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2018年提出的“超高速小行星迁移任务应急响应”的研究项目 , 需要发射75枚“德尔塔IV”重型火箭 , 接连撞击“贝努”小行星 , 推动其改变飞行轨迹 。
与美国方案相比 , 中国的技术路线所需发射的航天器数量要少很多 , 成本更低 , 需要的准备时间更少 。 美国方案需要25年预警时间 , 中国方案则只需要10年的预警时间 。
这个中国方案被称为“航天器火箭末级组合动能撞击方案”(AKI , 简称“末级击石”) 。 通过数值仿真表明 , 相比于传统动能撞击方案 , 利用单发长征五号发射“末级击石”任务的偏转效果可等效于三发长征五号发射传统动能撞击任务的偏转效果 。 同时 , 对于十年内偏转直径140米的小行星轨道 , 偏转距离可由不足一倍地球半径提升至一倍地球半径以上 , 为十年预警时间条件下偏转直径140米级危地小行星提供了一种潜在的高效技术手段 。
这是中国航天人为保卫人类家园做出的卓越贡献 。
推荐阅读
- 挖穿地球找能源?计划钻地20公里,释放无限能源,是否靠谱?
- 霍金临终前给人类留下3个忠告,第一个已应验,剩下2个是什么?
- 一文读懂碳足迹 碳达峰 碳中和 核算方法/标准
- 碳足迹的概念、核算方法及标准,一文讲透了
- 长颈鹿如何进化出长脖子的,动物界的高血压,有好处也有坏处
- IPCC发布最新气候报告:再不把全球变暖限制在1.5℃,就来不及了
- 不戴夜视镜,也能裸眼看见红外光!
- 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增加1倍后会发生什么?科学家:人类将难以承受后果
- 地球一小时丨携手为地球绿色未来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