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转自原作者:枢密院十号
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 。 在这个标志性的日子里 , 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透露 , 中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 。
中国官方正式确认“将组建小行星防御系统”的消息迅速引起外界的广泛关注 。
提到小行星防御系统 , 很多人心中的第一反应应该是各种科幻电影里出现过的威武雄壮的星际拦截系统 。
比如《星河战队》里拦截虫族陨石的“地球防御系统” 。
中国要打造的也是这样的星际防御系统吗?
饭是一口一口吃的 。 就现代人类的科技水平来说 ,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
首先要声明 , 中国提出小行星防御系统 , 并非是“太空军事化” 。
众所周知 , 小行星撞击地球可能对地球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 当小行星质量达到一定量级后 , 它的撞击可能导致地球上的大规模生态灭绝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小行星防御不仅仅是某国的问题 , 更是需要共享全球技术、资源、情报、数据的一个全人类的系统性工程 。 因此 , 中方提出小行星防御系统 , 是为全球提供更多共同保卫地球的方案与思路 。
其次 , 要建设小行星防御系统 , 其实第一步是搞清楚我们的对手到底是什么情况 。
必须承认 , 目前人类对小行星的了解并不多 , 甚至很多都是猜测 。 比如小行星的具体来历、数量 , 它们的主要成分和结构如何等 , 大部分都还只是科学推断 。 直到近年 , 才首次有人类探测器降落在小行星上取样返回 , 算是和它们有了初步接触 。
但显而易见的问题是 , 所有小行星的成分和结构并不可能都是一样的 , 根据从某颗小行星上取得的样本 , 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帮助制定更普适的小行星拦截方案 , 也没人说得清 。
更重要的是 , 目前人类对小行星的探测能力也相对有限 。
根据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统计 , 目前有多达2.8万颗小行星环绕地球飞行 , 这个数字随着人类观测能力的提升还在不断增加 。 其中到底多少可能会撞击地球、会不会突然出现某颗观测范围外的“漏网之鱼”突然威胁地球 , 这些问题都并非是杞人忧天 。
【航天日重磅消息:“保卫地球”】更让人焦虑的是 , 目前美国监测近地小行星的地面观测站 , 还受到美国SpaceX公司“星链”卫星群的影响 , 使其观测结果大受干扰 。 NASA已经明确警告称 , “星链”卫星群可能直接威胁到人类对致命小行星的探测 。
因此中国明确表示加入小行星防御系统的第一步 , 就是完善对小行星的监测能力 。
吴艳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 中国首先要完善建立地基天基对小行星的监测预警系统 , 不仅要编目 , 关键是分析判断哪些是重危型;要对是否有可能解除这些威胁进行技术研究和攻关 。
中国航天人从来不玩虚的 。 早在2019年4月 , 国家航天局就发布《小行星探测任务有效载荷和搭载项目机遇公告》 , 确认了中国小行星探测任务要通过一次发射 , 实现一颗近地小行星取样返回和一颗主带彗星绕飞探测 , 达到探测领域和核心技术的全面性突破 , 使我国小天体探测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 。
在2020年9月的一个高端技术论坛上 , 一名中国航天权威专家就提出 , 我国应尽快建立国家级近地小行星防御协调中心 , 组织协调小天体监测预警、危害评估、安全防御和应急处理 , 牵头制定我国小天体防御体系的发展路线图 。 发展地基、天基一体化的小天体监测预警平台 , 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能力 。 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小行星监测数据库 , 发布有关信息 。
在完善对小行星探测能力的同时 , 也要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 。
吴艳华透露未来中国将组织编制近地小行星防御发展规划 , 开发近地小天体防御仿真推演软件 , 并组织开展基本流程推演 。
他表示 , 要争取在“十四五”末期或者2025年、2026年实施一次对某一颗有威胁的小行星进行抵近观测 , 实施就近撞击 , 并就改变它轨道进行技术实验 , 为未来人类应对小行星等地外天体对地球家园的威胁 , 作出中国的新贡献 。
推荐阅读
- 挖穿地球找能源?计划钻地20公里,释放无限能源,是否靠谱?
- 霍金临终前给人类留下3个忠告,第一个已应验,剩下2个是什么?
- 一文读懂碳足迹 碳达峰 碳中和 核算方法/标准
- 碳足迹的概念、核算方法及标准,一文讲透了
- 长颈鹿如何进化出长脖子的,动物界的高血压,有好处也有坏处
- IPCC发布最新气候报告:再不把全球变暖限制在1.5℃,就来不及了
- 不戴夜视镜,也能裸眼看见红外光!
- 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增加1倍后会发生什么?科学家:人类将难以承受后果
- 地球一小时丨携手为地球绿色未来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