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改革开放后第一张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改革开放后第一张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文章图片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百年党史展览,展出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张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它是1980年12月11日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持有人叫章华妹 。营业执照的左下角贴着章华妹的照片 。很难想象,照片上这个扎着两个麻花辫、绽放着灿烂笑容的年轻姑娘,竟是改革开放之初第一批“吃螃蟹”的勇敢开拓者 。
那时候,温州姑娘章华妹家里很穷,母亲生病,父亲每月30多元的工资要养活一家9口人,日子过得很艰难 。当时工作依靠国家分配,就业机会很少 。父母退休后,子女顶替上班的机会给了两个哥哥 。1979年,18岁的章华妹依然没有工作 。
当时,温州有些人为生活所迫,试探着在自家门口摆个摊,卖些生活日用品 。章华妹的父亲解放前做过布匹生意,头脑比较灵活,鼓励章华妹也做些小生意 。于是章华妹学着别人的样子,把一张小桌子摆放在自家门口,出售一些针线、纽扣、表带、纪念章等小商品,一个月下来能挣20多元 。虽然不算多,但以当时的物价,已经够一家人吃饱饭了,这让章华妹很开心 。
不过,章华妹的小生意当时属于“投机倒把”,政府有个“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其工作人员经常在街上巡察,抓住章华妹这样的“投机倒把分子”,就会罚款、没收商品 。章华妹摆摊时要时刻提防,看到他们来了就赶紧收摊关门,等他们走了再出来 。
除了冒被取缔的风险,章华妹还要承受社会的歧视 。那时在温州也和其他地方一样,人们认为去机关、工厂上班才是正经工作,做小生意是被人看不起的 。章华妹很多朋友、同学知道她摆摊后,不再和她说话,在路上碰见她也不理睬 。虽然章华妹心里很难过,但是也没办法,因为家里穷,如果不做小生意就要挨饿了 。
有一天,情况有了改变 。正在摆摊的章华妹看到一个工作人员朝她走来,正要收摊,却被来人叫住,告诉她,现在国家政策放开了,私人可以做买卖了,她来工商局登记领个营业执照,就可以合法经营了 。章华妹想,能合法经营当然好,但是如果以后政策再变了,这个营业执照不就成了“罪证”了?章华妹回家与父亲商量 。阅历丰富的父亲说,应该抓住这个机会,领取营业执照,合法地做生意 。
有了父亲的支持,章华妹第二天就去鼓楼工商所,填写了注册信息,提交了两张照片 。过了一段时间,章华妹领到了温州市东城工商局发的编号为“东工商证字第10101号”的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营业执照的注册信息是用毛笔填写的:姓名:章华妹;住址:解放北路83号;设立或流动地区:同上;生产经营范围:主营小百货;经营方式:零售;开业日期:1979年11月30日 。营业执照的左下角贴有章华妹的照片,右下角的发证日期为1980年12月11日,盖有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公章 。
章华妹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她领到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张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更没有意识到,他们这些做小生意的个体户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破除所有制问题上的传统观念束缚,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打开了大门 。这一时期,随着下乡知识青年大量返城,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解决就业问题成为所有制改革的突破口 。1980年初,国务院发布《关于城镇个体工商业户登记管理若干规定》 。由于实施细则迟迟没有发布,个体经济又被视为禁区,各地都不敢轻易实施 。
温州人素有经商传统,不少人迫于生活压力,冒着风险做小生意 。据统计,1980年温州市有2588户无证商贩 。他们被当作“投机倒把分子”遭到打击,矛盾时有激化 。文件下发后,温州市政府敏锐地认识到它对温州的重要意义 。但发展个体经济当时有很大阻力,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拿出数据来说话 。对这些无证商贩的走访调查显示,全家无业或收入甚微的贫困户占八成以上,个体经济增加了从业者收入,满足了群众需求,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好办法 。1980年7月11日,温州市政府签发了工商局《关于对个体工商户举行全面登记、整顿、发证工作的报告》,通知个体工商户进行登记,领取营业执照 。
当时没有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样本,温州市工商局工作人员就自己设计了一个,拿到市新华印刷厂,印制了2万份 。执照上的注册信息是工作人员用毛笔填写的 。当时规定只有待业的人才能从事个体工商业,所以执照上贴有持有者的照片,以备查验 。第一批发放的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共1844张,编号为“东工商证字第10101号”的第一张发给了章华妹 。据温州市工商局工作人员陈寿铸回忆,领取执照时,许多个体户热泪盈眶,有的像捧宝贝似的把执照捧回家,场面感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