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芽一叶总关情
浙江安吉续写“一片叶子共富多方百姓”故事
一芽一叶总关情
光明日报记者 陆健 周洪双
近日 , 四川省青川县乔庄镇孔溪小企业创业园里 , 举行了“青川白茶感恩赠送浙江亲人”活动 , 乔庄镇瓦砾村、沙州镇青坪村、关庄镇固井村的村民们 , 自发把采摘的第一批新茶敬给远方的亲人 。
“盛书记 , 非常感谢你们的支持和帮助!今年首次大规模采摘 , 预计能采摘鲜叶7000多斤 。 ”发车现场 , 青坪村党支部书记王永明与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视频通话 。
小茶苗真正长成了“致富叶” 。 王永明难掩激动 , 麻利地将炒制好的第一批白茶 , 寄给千里之外的安吉亲人 , 让他们尝尝青川白茶的味道 。
好消息一个接一个传到安吉 。 村民的钱袋子又鼓了 , 村里集体经济收入增长了……盛阿伟激动不已 , 比自家赚钱还高兴 。
4年前 , 盛阿伟与黄杜村19名党员联名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 , 汇报村里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 , 提出捐赠150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 。 习近平总书记就此作出重要指示 , 肯定了他们的做法和精神 。 黄杜村村民备受鼓舞 。
4年后 , 2240万株安吉“白叶一号”茶苗在湖南省古丈县、四川省青川县以及贵州省普安县、沿河县和雷山县等3省5县安下家 , 种植面积6217亩 。
今年 , 茶农们决定 , 未来3年再向中西部地区捐赠300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 , 建设1万亩标准茶园 。
历史悠久的安吉白茶 , 曾经书写了“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 。 如今 , “先富带后富”的故事仍在延续——“一片叶子共富多方百姓!”
致富不能忘党恩
黄杜村万亩茶园观光平台上立着一块石碑 , 雄伟、厚实 。 上边镌刻着“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10个大字 , 行楷 , 透红、拙朴 。
离石碑不远有一条致富路 , 路旁有一排铜铁浇筑的风车 , 风车的每一片叶子上都是感恩的寄语 , 感恩的对象有祖国、父母、老师、爱人、朋友 , 还有大自然 , 更多的是共产党……
走进黄杜村 , 家家大别墅、户户小轿车 。 全村325户种白茶 , 2021年 , 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49.5万元 , 村民人均收入达6.4万元 。
黄杜曾是安吉县最穷的几个村之一 。 因为山多地少 , 种过辣椒、板栗 , 都没能致富 。 1990年 , 党员盛振乾带头 , 在自家地里试种白茶 , 几年后扩种至10亩 , 开始挣钱 。 当时的村支书盛阿林见状后顿受触动 , 感到这片叶子的金贵之处 。
干部带头、以点示范 , 科技指导、政策扶持 , 黄杜村的白茶产业蓬勃发展 。 2003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超6000元 。 如今 , 黄杜村种植白茶4.8万亩 , 年产值达到4.5亿元 。
“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 , 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 , 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 。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 , 2018年7月 , 捐赠茶苗签约仪式举行 , 1500万株白茶捐赠给湖南省古丈县、四川省青川县和贵州省普安县、沿河县等3省4县的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 。
“扶贫苗”变成“致富叶”
安吉“白叶一号”茶苗送往贫困地区 , 黄杜村承诺包种包销 , 不种活不脱贫不放手 。
为了种活、种好并且加工好白茶 , 黄杜村的党员、农民“土专家”、县里专家个个用心 , 专门组建“一片叶子”技术指导志愿服务队 。 他们每月都去各地指导技术、开展培训 , 一些重点地区则派员长期蹲点 。 4年来 , 服务队累计派出技术人员97批、561人次 。
“今天采的茶青一份不落 , 有多少收多少!”最近一个月 , 白茶迎来采摘期 , 贵州省沿河县中寨镇志强村的白茶基地人头攒动 , 茶青收购点排起长龙 , 村党支部书记张勇喜上眉梢 。 “扶贫茶”全部由浙江茶叶集团包销 , 并注册“携茶”商标 。 从育苗、送苗到种植基地选址 , 再到种植、管理、加工、营销 , 安吉对受捐地全程帮扶 。
在四川省青川县 , 涌现出一大批从事茶业加工的企业 , 这让青川县茶叶公司经理雷万春信心满怀:“鲜叶通过加工、筛选、分级、包装 , 附加值至少增加3倍 。 ”
运用5G技术搭建起的“青川茶智慧平台” , 为白茶精细化管护插上科技的翅膀 。 浙江茶叶专家通过摄像头 , 可以清楚看到茶苗长势 。 智慧系统安装的土壤传感、土壤墒情监测等设备 , 对茶叶生长的温度、湿度、氮磷钾、土壤肥力等情况实时精准监测 , 并通过系统智慧分析 , 得出管护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