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创始人董竹君:饭店被收归国有后遭受不公,年过九旬仍在奔走


锦江创始人董竹君:饭店被收归国有后遭受不公,年过九旬仍在奔走


文章图片

【锦江创始人董竹君:饭店被收归国有后遭受不公,年过九旬仍在奔走】
锦江创始人董竹君:饭店被收归国有后遭受不公,年过九旬仍在奔走


文章图片


锦江创始人董竹君:饭店被收归国有后遭受不公,年过九旬仍在奔走


文章图片


当今社会 , 普罗大众能看到的是他人的成功与明媚 , 却殊不知在那光鲜亮丽背后也曾经历过种种艰辛与不易 。
而董竹君便是这样一位传奇女性 。 在战争年代 , 她创办了举国闻名的锦江之星 , 成为了行业的标杆 。 但在锦江饭店收归国有以后 , 董竹君却屡遭不公 , 直至96岁高龄仍四处奔走 , 要为自己讨个说法 。 这究竟是为何?

穷且益坚 , 不坠青云之志董竹君幼时家境贫寒 , 生活难以为继 , 父母无奈之下 , 只能将她卖进一家青楼当清倌人 , 十多岁的她依凭着一副好嗓子 , 得到了许多达官富商的青睐追捧 , 一度成为那里的头牌 。
可董竹君并不满意这种虚度光阴的生活 , 思想独立的她早早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不想要什么 , 她深知只有走出这里 , 她才能见到更加广阔的天地 , 她这一生 , 不应囿于这方寸之地 , 她渴望拓宽自己生命的边界 。
15岁那年 , 她遇见了军阀夏之时 , 二人被彼此所吸引 , 相识相恋 。 不久后 , 在夏之时的帮助下 , 离开了青楼 , 并在上海结婚 。
婚后的董竹君并没有沉迷于豪门的美梦 , 而是选择东渡日本留学 。 1917年 , 董竹君在东京御茶之水女子高师毕业 , 这短短一段时间里 , 她扎根在知识的土壤 , 疯狂地吸收学识的养分 , 弥补了她幼时对于读书的渴望 。
回国后 , 董竹君利用自己的所学帮助夏家打理生意 , 可好景不长 , 婚后董竹君没有生下一个男孩 , 在当时那个重男轻女思想十分严重的时代 , 她因此受到了夏家的排挤 。

创业之路的开始婚姻破裂后 , 董竹君毅然决然地带着四个女儿离开了夏家 , 此时的她生活并不好过 , 一家五口的衣食住行都需要她来照顾 , 从小知道生活不易的她选择典当自己的衣服首饰 , 来开启她的创业之路 。
先后开办过织袜厂和出租黄包车的公司 , 都因经营不善倒闭了 , 曾一度做大的群益纱管厂也因为“一二八”事件的爆发 , 在炮弹的摧毁下化为一片灰烬 。 虽然苦难不断 , 但董竹君并没有屈服倒下 , 在一位革命同志的建议下 , 她开办了锦江饭店 。
从店名、店徽到店面的设计 , 整个饭店的所有细节董竹君都亲自把关 , 不留下丝毫的瑕疵 , 也正是因为她的一丝不苟 , 饭店开业的第一天就受到了众人的追捧 , “锦江”的名号也在上海滩一炮而红 。 董竹君在锦江的设计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 在当时 , 每一位来到锦江饭店客人无不赞叹店内环境的精致和优雅 。
为了提高整体的档次 , 董竹君还特意在楼梯口摆放红木钢琴 , 私人电话等物件 , 让每一位来这里吃饭的人都能感受属于锦江饭店的独特风味 , 在细节处 , 一碗一碟的设计都与众不同 , 就连餐巾纸都带有别出心裁的诗句 , 可想而知当时的锦江是有多受名人雅士的欢迎 。

遭遇不公的开始上世纪50年代 , 上海市政府急需一处高档场所招待外宾 , 于是他们把目光看向了名动一时的锦江饭店 , 之后便派出上海二把手潘汉年等人来拜访董竹君 , 向她说明政府要将锦江饭店收归国有的意愿 。
由于董竹君创办锦江饭店的初衷本就不是为了盈利 ,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朋友告诉她开办饭店将更有益于革命事业 。
所以董竹君听闻来意后欣喜不已 , 出于对国家炽诚的爱 , 一腔热血的董竹君毫不犹豫地交出了锦江饭店 。 此时此刻的董竹君对未来充满了期许 , 自己一手创办的“锦江”能得到国家的认可 , 是她的荣幸 。
可出乎她预料的是 , 她竟然被人排挤于锦江之外 , 在浑然不知的情况下 , 她被架空了权力 。 她难道就不委屈吗?但她对此没有一句抱怨和埋怨 , 想着或许锦江饭店在新人的带领下能有更好的发展 , 于是乎她接受了这个安排 , 自动退居二线 。

一忍再忍 , 无需再忍1986年 , 是锦江开办50周年的纪念日 , 此时已经86岁的董竹君在一则报纸上看到:锦江饭店成立三十五周年纪念 。 但锦江饭店关于董竹君的一切东西都消失不见了 , 董竹君创造锦江的历史被抹杀得一干二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