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92颗,留给中国版“星链”的空间资源不多了( 二 )


目前近地轨道处于真空状态 , 可容纳的卫星数量大约6万颗 , 按照国际电信联盟“先到先得、谁占谁用”的原则 , 世界各国掀起了一场抢占低轨道空间资源的激烈竞争 , “太空探索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太空探索公司”总计获得12000颗低轨卫星在轨卫星授权 , 升空2282颗 , 还有30000颗正在申请之中 , 未来将达到恐怖的42000颗 , 6万颗的轨道容量 , 将被马斯克一家占领大半江山 。

“太空探索公司”的星链计划
除此之外 , 美国波音、亚马逊、Viasat三家公司计划发射3000余颗近地轨道卫星 , 英国卫星通信公司OneWeb计划发射648颗近地轨道卫星 。 预计到2029年 , 地球近地轨道就将部署大约57000颗卫星 , 低轨空间资源将被消耗殆尽 。
全球处于组网、试验、立项等不同状态的星座计划 , 正在展开一场前所未有、势在必得、不容有失的竞赛 。 频谱资源的紧迫性高于轨道资源 , 目前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 。 只有快速组网、形成规模 , 才可能有一席之地 。 有观点指出 , “星链”计划的4.2万颗卫星部署成功实施后 , 将对于我国卫星互联网形成重大竞争和挑战 , 威胁到我国空间安全乃至国防安全 , 使得相关资源争夺的紧迫性空前凸显 。
中国“星链”的追赶之路2022年3月5日 , 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 一次性将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 这7颗卫星并非“国家队” , 而是来自一家民营企业 , 这家企业的名字叫做“银河航天” 。
“银河航天通信公司”的创始人徐鸣可谓履历丰富:曾担任奇虎公司高级技术经理、360个人软件事业部技术总监 。 “银河航天通信公司”定位于商业航天及卫星互联网领域 , 直接对标美国“太空探索公司” 和 英国的“OneWeb ” 。

“银河航天”创始人徐鸣
2018年 , 当“银河”选择航天赛道 , 决定做技术门槛极高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时 , 很多人不看好 , 原因是通信卫星技术难度大 , 回报周期长 。 幸运的是 , 仍有一众相信“长期主义”的创业伙伴以及投资人选择与银河在一起奋斗 , 不离不弃 。
2020年1月16日 , “银河航天”首发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 成为中国首颗通信能力达48Gbps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 , 正式拉开了追赶马斯克的大幕 。
“银河航天”从一开始便高点站位 , 手机端达到380Mbps的下载速度和90Mbps以上的上传能力 , 超过了美国“星链”在终端侧一倍以上的能力体现 , 也就是说 , “银河航天”的卫星一颗可以顶马斯克两颗 , 更难能可贵的是 , “银河航天”立足于自主创新 , 实现了关键核心零部件国产化 , 不会受制于人 。
与此同时 , 徐鸣与合肥高新区签署投资合作协议 , 打造新一代卫星智能制造超级工厂 , 向年产300~500颗卫星迈进 , 加快卫星生产速度 , 近两年将进入密集发射期 , 不久 , 人们就可以看到夜空中拉出长串的中国“星链”排队升空 。
但摆在“银河航天”面前的困难也是巨大的 , 该公司的卫星发射整整落后了“太空探索公司”20年 , 仅有8颗卫星在轨运行 , 而后者已经达到2000颗以上 , 并且还在加速 , 仅以“卫星生产速度”作比较 , “太空探索公司”每年生产卫星的数量至少大于2500颗 。

“银河航天”公司的低轨卫星
落后20年 , 寄希望于一家公司抗衡马斯克不太现实 , 也几无可能性 , 毕竟后者已经在这条赛道上耕耘了20年 , 且脱胎于NASA , 本身就拥有雄厚的基础 。 为此 , 国家队出场了 。
早在2016年 , 中国就有意建设自己的卫星通信系统 , 当时中国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集团分别发起了“鸿雁星座”和“虹云工程” , 2018年 , 这两大项目前后脚都发射了其首颗验证卫星 。 2020年4月 , 国家发改委将“卫星互联网”列入“新基础设施”名单 , 上升为国家战略 。
【12992颗,留给中国版“星链”的空间资源不多了】2021年4月26日 , 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星网”)正式成立 , 将包括“银河航天”在内的相关企业统一整合 , 形成集团优势 , 进一步加速低轨卫星布局 。 2021年11月 , 我国向国际电信联盟提交12992颗卫星发射计划 , 该计划与马斯克“星链”类似 , 都是可以覆盖全球的卫星通信网络 , 同样卫星数量庞大 , 并且都是运行2个轨道高度 。

中国成立“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