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共13人上过太空,为何两位是航天英雄,其他是英雄航天员?( 三 )


是以 , 杨利伟闭上眼睛 , 回忆起自己在训练时的感觉 , 在脑海中反复催眠自己 , 克服身体上的不适感 。 整整几十分钟过去 , 杨利伟才调整过来 。
不论是共振还是失重 , 都远远超过中国航空航天团队的想象 。 第一个亲身体验“意外”的杨利伟 , 只能凭借着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 , 摸着石头过河 。

对于杨利伟而言 , 身体上的不适感可以克服 , 未知所带来的恐惧感却有点棘手 , 毕竟谁也猜不到太空会发生些什么 。
从理论上来讲 , 太空中的声音传播 , 人类不能听到 。 然而杨利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 , 经常会出现强烈的撞击声 。
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 , 这样的声音时不时地出现 , 没有规律 , 让人毛骨悚然 。


“既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 , 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 , 仿佛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 。
很难准确描述它 , 不是叮叮的 , 也不是当当的 , 而更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 , 咚咚……咚咚……”杨利伟如是说道 。
每当听到奇怪的声音 , 杨利伟就会迅速赶到舷窗的旁边 , 观察声音从何而来 。 然而放眼望去 , 杨利伟依旧发现不了任何的异常 。

由于飞船的所有功能一切正常 , 杨利伟没有向地面的指挥中心报告这一细节 , 所有的恐惧 , 均由他一力承担 。
初次探访太空成功后 , 杨利伟听到了指挥中心传来的“返航”指令 。 343公里高的轨道上 , 飞船突然停止了运行 , 随后大范围地旋转了180° 。
杨利伟按照地面的指示操作仪器 , 飞船脱离原来的轨道 , 以没有动力的状态飞行着 。 接近一个小时后 , 杨利伟距离地球 , 只有100公里的距离 。

随后飞船与大气层接触 , 因为遇到了空气阻力 , 速度开始大幅度下降 。 如此 , 飞船内外产生了强烈的气压差 , 周边空气迅速汇聚 , 似乎要将杨利伟的前胸与后背挤压在一起 。
在进入太空之前 , 指挥中心已经预想过这样的“过载情况” , 因此杨利伟有着充分的准备 , 显得游刃有余 。 然而不久后 , 杨利伟却再次陷入恐慌 。
原来 , 飞船在与大气层的摩擦中 , 会产生高温 。 飞船的外表有防烧层 , 因此即便看到飞船外部一片通红的情况后 , 杨利伟也没有紧张 。
后来 , 杨利伟不经意间发现 , 飞船右面的舷窗 , 竟然出现了裂痕 。 一旦裂痕持续扩大 , 飞船爆裂 , 后果不堪设想 。 思及此 , 杨利伟的全身惊出一身冷汗 。

飞船仍然在急速下降 , 杨利伟的心也开始逐渐下沉 。 杨利伟目光向左边的舷窗望去 , 发现那里也出现了裂痕 , 形势一度十分危急 。
就这样 , 杨利伟保持着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 , 来到了距离地面几十公里处 。
按照此前的训练 , 杨利伟在距离地面10公里的地方 , 打开了引导伞 。 随着一股巨大的力量 , 杨利伟整个人被猛地向上一提 。
与此同时 , 减速伞打开 , 杨利伟又一次被巨大的力量拖拽 , 产生了位移 。 身形剧烈晃动的同时 , 杨利伟也感觉到了飞船的晃动 , 至于具体原因 , 他并不知晓 。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 , 杨利伟按下了切伞开关 , 飞船最终停住 。 众人一拥而上 , 杨利伟顺利出舱 。

“这是祖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 , 也是我生命中最伟大的一天 。 ”杨利伟平安落地 , 结束了首次太空飞行的惊心动魄 。
这是中国航空航天历史上的首次飞行 , 杨利伟作为探路人 , 为中国今后的太空实验 , 带来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
杨利伟的太空探索 , 让地面的工作人员意识到了不足 。 他们改变了火箭的制造工艺 , 减少了振动 。
后来 , 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 , 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 ”

此后神舟五号、神州六号升空前 , 杨利伟同航天员仔细地讲过在太空的失重感 , 所有的航天员 , 在他的帮助下也做好了充分的困难准备 。
到了升空时 , 航天员也遇到过声响 , 想起杨利伟“这是正常现象”的嘱托 , 所有人都吃了一颗定心丸 。
杨利伟开创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先河 , 面对危险 , 他力挽狂澜 , 为中国后期的航天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 承前启后 , 又如何不能被称之为“英雄”?航天英雄一词 , 杨利伟当之无愧 。

太空漫步与杨利伟齐名的另一名航天英雄 , 正是翟志刚 。
2008年 , 翟志刚乘坐神舟七号飞船 , 进入预定的太空轨道 。 对于翟志刚以及整个中国而言 , 这并不是一次普通的太空飞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