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科学》:人为什么会被热死?中国科学家揭秘中暑致死关键机制
在炎热的夏季 , 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过中暑的体验 。中暑时 , 我们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皮肤灼热等症状 。通常来说 , 稍作休息就能恢复 。但是 , 如果出现重度中暑(即热射病) , 则可能出现系统性炎症反应、循环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多器脏衰竭等症状 , 面临死亡风险 。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 , 全球极端高温天气日渐频繁 , 热射病造成的威胁也在逐渐上升 。然而 , 有一个关键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为什么高温会导致人体出现这些涉及多个系统的致命症状?
在一项发表于《科学》的最新研究中 ,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吕奔教授团队揭开了热射病致死的关键机制 , 并为热射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方向 。
文章图片
在此前的脊椎动物研究中 , 有科学家发现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受到两种蛋白的调控:混合系激酶区域样蛋白(MLKL) , 以及在细胞膜上打孔的Gasdermin家族蛋白(例如Gasdermin D) 。有趣的是 , 这两类蛋白分别对应着两类不同的细胞死亡方式:MLKL被激活时可以导致坏死性凋亡(也就是热射病中细胞死亡的方式) , 这是一种由信号激活的细胞自我破坏过程;而激活Gasdermin D会导致细胞焦亡 , 这是病原体感染后触发的主要细胞死亡方式 。
对于Gasdermin D , 此前已有研究发现这种蛋白在感染诱发的脓毒症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的过度激活会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与多器脏衰竭 。没错 , 这些症状同样是热射病的典型症状 。
这样的联系给了吕奔教授团队启发:对于这两种症状极其相似的危重症 , 又都涉及到细胞程序性死亡 , 而Gasdermin D的过度激活引发了脓毒症的症状 , 那么热射病中类似的症状是否和MLKL有关呢?
MLKL的激活受到了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通道调控 , 因此 , 研究团队试图通过小鼠实验检验RIPK3通道与MLKL在热射病中的作用 。敲除了RIPK3基因后 , 处于致命高温、高湿度环境中的小鼠几乎不再出现热射病的相关症状;而在敲除了MLKL基因的小鼠中 , 大多数也都活了下来 。这一系列实验说明 , 热射病中的细胞程序性坏死主要由RIPK3通路 , 以及RIPK3的磷酸化底物MLKL所调控 。
文章图片
接下来 , 研究团队顺藤摸瓜 , 向下一个问题发起了挑战:热应激又是如何影响RIPK3通道的?他们将目标锁定为Z-DNA结合蛋白-1(ZBP1):在小鼠实验中敲除ZBP1基因后 , 同样能避免热射病的症状 。
研究发现 , ZBP1的启动子区域中存在热休克因子1(HSF1)的结合位点 , 因此热应激可以通过HSF1增加ZBP1的表达 , 并且ZBP1的激活机制与核酸识别无关 。随后 , ZBP1进一步诱导RIPK3通路激活 , 最终引发细胞程序性坏死 。
文章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 , 此前的研究发现了ZBP1在抗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 而这项研究揭示了这类蛋白在细胞内的第二种功能:诱导细胞程序性坏死 。
当我们将ZBP1的两种功能放在一起 , 或许就能理解这个机制出现的原因 。感染常常导致高烧 , 过高的体温或能通过激活ZBP1促进病原体被清除、促进炎症反应 。然而 , 持续暴露于环境高温将过度激活这个细胞坏死过程 , 造成多种致命症状 。
【IT|《科学》:人为什么会被热死?中国科学家揭秘中暑致死关键机制】这个为了生存而演化而来的机制 , 却正将更多人置于危险的境地 。而当人们逐渐揭开热射病的分子机制 , 那些高危人群或许能迎来更安全、有效的防治策略 。
推荐阅读
- 人物|2022美国科学院院士名单公布:图灵奖得主、龙书作者Alfred V. Aho当选!
- 游戏|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对索尼收购《命运》开发商Bungie展开调查
- Microsoft|微软宣布Xbox Everywhere服务:无需Game Pass也可玩《堡垒之夜》
- 社交|Facebook被指故意在澳大利亚制造混乱 以影响新闻内容法
- 游戏|孩之宝与任天堂合作 推出马里奥主题版《大富翁》
- 视点·观察|乐视发九大声明称活到今天“何止是奇迹简直不科学”
- IT|大众CEO:公司今年在美和欧洲的电动汽车供应“基本售罄”
- Seagate|希捷推出《星球大战》主题艺术藏品外置硬盘
- 硬件|MIT科学家利用自主编织技术制造出“香蕉手指”软体机器人
- IT|《电动摩托车承保实务》正式发布 确认可上双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