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你知道的越多 , 你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 根据心理学上的“认知冲突”理论 , 人有追求逻辑一致性的本能 , 但是每天生活的千姿百态又在提醒我们 , 没有一个标准可以放之四海且贯通古今 , 每个人实际上都在特定情境下“因地制宜”地选择其价值认知 , 这就可以解释 , 为什么在社会转型的剧变期 , 我们的“认知冲突”更会来得频繁而激烈 , 因为认知模式不断被刷新 。
我们在处理信息时有一种选择性倾向 , 在每天扑面而来的大众传播的大量信息中 , 我们所感知到得往往是那些与自己的既有兴趣、习惯、需求等一致或接近的部分 , 这就是选择认知 。 世界就像一个漏斗 , 呼啸的信息最后总是通过特殊的孔洞 , 选择性地漏到我们的眼中 。 历史、地理和文化能以微妙而令人惊讶的方式改变我们所有人的认知——直至我们的视觉感知 。 我们的认知甚至可能受到我们祖先种植作物的影响 , 一条河就可能成为两种不同认知风格的分界线 。 如果我们即使所看到的是同样的东西 , 但我们的关注点不同 , 那么我们其实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
同时 , 人的认知总在面对简化的诱惑 。 黑与白 , 善与恶 , 优秀与愚蠢 , 最好一一分明 。 其实 , 这是一个灰度的世界 , 没有绝对黑 , 也没有绝对白 , 只有一系列深深浅浅的灰阶 。 但大众传媒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以及认识自己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 张爱玲有一句话: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 , 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 , 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 , 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会往往是第二轮的 。 我们每个人的认知 , 都离不开大众传媒的影响 , 都逃不开它们的包围 。 而现在许多大众传媒都是标题党思维 , 极端化地设置立场 , 给我们提供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世界观 。 一加一等于二 , 我们都这样教 , 但一加一从来不等于二 。 这世界上根本没有数字 , 也没有字母 。 我们把自己的存在加以简化 , 以方便人类理解 , 我们创造出度量衡 , 好忘却这一切都是深不可测 。
如何看见那赤裸祼的存在 , 以及既有、未经概念化的事件的壮丽 , 无限的价值和意义 。 中国的“天人合一”、印度的“梵我同一” , 西方的“圣灵神启” , 也许就是全方位突破人类局限性的一种“模糊认知”——“一即一切 , 一切即一” 。 正如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所言:“当知觉之门被打开 , 人们就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 无穷无尽 。 ”只有对人类未知的领域越敬畏 , 对人类认知能力之微小有限与客观世界之庞大无垠才越能有清醒的认识 。
推荐阅读
- 我国科学家重大发现,月球土壤可生产水和氧气,月球基地不远了!
- 美国有没有发现过?嫦娥五号新发现:月壤可制氧气和火箭燃料
- 人类迄今为止已知最可怕的理论是什么?
- 五角大楼报告:科学家不能再忽视不明飞行物现象
- “能量”是客观存在的吗,难道仅仅是一个概念?如何通俗理解它
- 科学无法解释的3件文物,难道世界真的有轮回?
- 科学家为延长寿命,给自己注射350万年前猛犸象细菌,结果如何?
- 人类被高级文明“囚禁”了?旅行者1号无法冲破太阳系边缘屏障
- 天文学家不愿承认,NASA极力掩饰,SOHO望远镜拍到巨型物体飞出太阳,信号被突然掐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