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挖的鱼塘,为什么放鱼苗下去都会死很多?
这是我亲眼所见的事,我们村里有30亩山胧田,已经无人耕种好几年了 。可这些田的水利都很方便,灌溉的水都是直接进田的,而且水质很好,是山涧水 。

文章插图
【新挖的鱼塘,为什么放鱼苗下去都会死很多?】去年,一位兰溪的老板看中了这片风水宝地,以每亩500元的租金把30亩山胧田全部租了下来 。除养猪养鸡外,他还将好几亩水田挖成鱼塘,准备开辟休闲垂钩 。他放养鱼苗都是成鱼,最小的也有0.5斤重,大的有三四斤 。当时我看他远来几车鱼苗,可放生才一天,鱼儿就有的死亡了 。后来越死越多,漂着的沉水底的都有,有的甚至身上都开始腐烂 。眼看一塘鱼死的差不多了,他也索性不管了,这么多的鱼死在塘里没有一个人敢去捡来吃 。
依我看,虽然塘是新挖的,可老板根本就没有养鱼的经验,连最基本的常识它都不知道,灌水前根本没有用生石灰消毒过 。

文章插图
第二是,这个老板买的是二手鱼,在抓捕的时候已经受到了伤害,有很多鱼苗连鱼鳞都掉了 。究其原因,还是老板不懂得养殖,鱼尾放的太多,鱼苗是因塘水缺氧而导致死亡的 。
过去,我也曾今在承包田里挖塘养过鱼,你说鱼苗一个都不死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是成片死亡那肯定是有原因了 。一是要对新塘进行消毒,二是应该检查一下水质是不是有问题,三是看看鱼是怎么死的,只有查出病根,才有利用解决问题 。

文章插图
记得有一天晚上,我给鱼塘灌水,没有及时将进水闸门锁住,凑巧那个晚上小溪上游刚好有人毒鱼,结果我的鱼塘也死了一大半 。
总而言之,新挖的鱼塘也不是绝对不会死鱼苗的,死个几十个还是很正常的 。如果是鱼苗大片死亡,那你一定要认真的查一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也可以对症下药,尽早解决问题 。
其他网友观点看到这个题,感触很深,农人打小农村长大,书读的不多,常年在外打工,收入一般,每年回家和老同学叙旧,总是很多感慨,总想着回老家搞点什么事,稍微努力点,总比外面强 。

文章插图
恰好,打小被我们称为“梁村长”的也有这个想法,合着就一起在老家把村里荒废的鱼塘给承包了下来,请了挖机,花了3000多把鱼塘给重新挖了,算是半个新塘,铆着一股劲准备大干一场,可新塘鱼苗一放下去,就死了很多,当头给了一盆冷水,记得那几年白辛苦,卖鱼卖的想哭,没能在坚持下去 。
梁村长的老舅是个鱼精,年轻时养十几年鱼,当时特意请老人家现场看了一下,根据鱼苗致死三要素:缺氧,病,饿,总结出了新塘鱼苗容易出现问题的几个点,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因素:
?鱼塘水质
?鱼苗密度
?鱼苗伤病
?新塘管理
鱼塘水质新挖鱼塘的水质主要体现在没有建立适合鱼生长的生态环境,水里没有浮游生物,没有小动物小虫子,鱼缺乏食物,新注入的塘水容易两极分化,天气好清澈见底,遇上雨季又会浑浊不堪,没有自我净化的功能,这样的水质下,下放的鱼苗,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到处乱串,容易磕伤碰伤,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觅食行为减少,优胜劣汰 。

文章插图
鱼苗密度
初入养殖业,经验不足,容易出现鱼苗数量放入过多,与实际水域宽度不匹配,造成塘中鱼苗密度过大,缺氧缺食物 。
每亩应放多少尾很多人容易误解,根据经验,下放鱼苗数量并没有问题,问题出在鱼苗种类单一,单一水层密集活动,因此,鱼苗选择应该是多样性的,以草食性为主,杂食性为辅 。
鱼苗伤病鱼苗伤病主要分两点,一个是鱼苗本身体质过差,另外一个就是新水域感染病菌导致 。
鱼苗自身体质问题体现在鱼种培育过程中自带病原,也可能是后天运输时间长,运输条件差导致鱼苗个体有差异,抗病和适应环境能力差,容易产生过度应激反应 。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等,新水域消毒不彻底,这些微生物可能会使鱼苗致病 。
新塘管理新挖鱼塘,很多时候是大家初入养殖业,鱼塘管理经验不足,拿缺氧来说,随着天气的变化,可能随时需要调整鱼塘增氧机的工作时间,翻塘基本上是一翻一大片,鱼是否缺氧可以观察鱼活动的情况,也可以根据天气闷热,气压高低来判断 。
除了增氧机,新塘鱼苗的投放时间也很关键,选择夏冬两季投放,过高过低温度都不适合新塘,通常惊蛰以后,水温稳定在20度左右投放最佳,鱼苗成活率高,且全年有效生长时间较多,等养殖经验丰富,改冬天投放,增加有效生长时间 。

文章插图
为了避免新塘放入鱼苗成活率低的问题,需要积累一定的养殖经验,对于新手来说,下面这些关键点需要留意:
1、消毒处理:新挖鱼塘前期首要任务就是鱼塘的消毒杀菌处理,常用的方法就是撒上生石灰,有条件在暴晒一下塘底,防止鱼苗病菌感染 。
2、水质调节:大家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刚蓄水的水塘,前几个月可能没鱼,可时间一久就会有鱼,这是因为水塘里的微生物,浮游生物得到了繁殖生长,为了能加快这个等待期,我们需要人工去繁殖浮游生物,在新挖鱼塘里加入腐熟的农家肥,通常一亩水加1000kg,以便快速得到适合鱼生长的生态环境 。
3、应激处理:鱼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自身会做出自我调节达到新的动态平衡所产生的一系列非特异反应,应激反应本身是正常的,但外界环境因素导致应激反应过度,需要对鱼进行人为干预,可以通过增加增氧机的使用,提高水中溶氧量,情况严重的,可以在鱼料中增加维生素C/E、虾青素、腐植酸、铬酵母等作为饲料添加剂,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
鱼苗应激的反应表现为狂躁不安,家里有过观赏鱼养殖经验的就很容易察觉,一些鱼的应激反应成天都在碰撞鱼池,进食减少或者不进食,养殖鱼塘也类似,很容易观察 。
4、加强管理,新挖鱼塘应该多次巡视,特别是缺氧的天气,除了增氧外,勤注新水,为了改善浮游生物少,新塘细菌问题,每隔半个月每亩施加200斤腐熟肥,20公斤生石灰泼洒,起到肥水杀菌的作用 。

文章插图
最后总结:新入养殖业,养殖技术最关键,针对新塘水质环境的情况,要稳步有序,鱼苗反应出的异常情况,要及时做出调整,加强科学管理,多向有经验的养殖户取经,是迈入养殖业的第一步,也欢迎有经验的养殖户,多多传授经验,对本文观点有不同意见的,欢迎留言分享 。
其他网友观点新挖的鱼塘,放鱼苗下去后死很多 。天数茫茫A认为,这与新挖的鱼塘应该关系不大 。正常情况下,新挖的鱼塘由于没有历史的鱼粪,残饵,死鱼以及长年累月由此而行成的淤泥,养鱼不但生长速度快,而且病害少 。题主把鱼苗死亡的原因,归结为是新挖的鱼塘,显然二者毫无关联 。

文章插图
造成鱼苗放养后死亡的原因很多,下面我就列举几个常见的情况,分享与大家 。①消毒药还未彻底失效一般情况下,我们放养鱼苗前都要对鱼池进行消毒杀虫处理,这是无可厚非的,常见的消毒用品很多,如漂白粉,生石灰,敌杀死以及一些中草药等 。这些东西虽然能够有效的杀虫杀菌,但同时对鱼类也具有一定的毒性 。因此利用这些东西消毒,如果其药性还未彻底失去或者毒性还很大时,就注水将鱼苗放下去,肯定会造成鱼苗中毒,从而引起大量的死亡 。针对这一情况,那么我们在放苗前一天,就应取池水放入一些杂鱼,如杂鱼死亡说明鱼池消毒药性还未彻底丧失,此时则不应放入鱼苗 。反之,如果杂鱼安全无事,则证明可以放苗入池了 。

文章插图
②鱼苗运输过程中没有处理妥当鱼苗的运输过程,也是需要十分重视的,有些鱼苗运到鱼池时,看起来是活的,其实可能由于运输时间长,密度大,长时间顛簸等原因,已经造成鱼苗因应激或缺氧等情况而达到濒死的边缘 。这种鱼苗常表现为,体表粘液丧失,目光呆滞,游动缓慢,甚至是体表颜色不匀,出血等 。这样的鱼苗当时虽然可能不会死,但最后终会陆续死亡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那么我们在鱼苗的运输时,一定要注意其装运密度,也要注意运输过程平稳不宜车速过快等 。当然在运输途中使用加冰,加氧,加盐等辅助方法,更能提高其运输的成功率,当然也能提高其放养的成活率 。

文章插图
③鱼苗放养过程操作不当鱼苗放养过程操作不当,往往也会造成鱼苗放养后死亡,常见的有我们在捕获鱼苗时,由于使用网具不当,操作方法粗爆等,造成鱼苗的物理性机械伤害 。鱼苗捕捞前饲喂过饱,而捕起后又未进行“暂养”处理,导致其运输困难 。放鱼苗时由于运输水温与池水水温相差较大等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就应注意在鱼苗整个放养过程应动作轻快,不对鱼进行伤害 。还应注意不宜过饱运输,以及放鱼时应让鱼苗逐渐适应池水温度等 。

文章插图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一些特殊原因,也会造成鱼苗死亡,但这些情况可能是鱼苗所剩无几或全部死亡 。如水源被污染,新挖鱼塘酸碱度过高或偏低等 。总结,新挖的鱼塘与放养鱼苗的死亡应无直接的关系 。鱼苗死亡的原因很多,因此我们应了解其死亡的原因,对症预防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
- 给鱼塘加水鱼跃出水面是什么原因?
- 感觉竹笋是性价比最低的菜,大家认为还有哪些性价比超低的菜?
- 野生鱼越来越少,和越来越多的钓鱼人有多大关系?
- 农村中的小养殖户如何销售?
- 农村野生的泥鳅,最大能长到几斤?你见过最大的泥鳅多大?
- 10条金鱼在静置4h的自来水里呼吸如何?
- 鱼塘里刚放的鱼,有死的需不需要捞出来?
- 我的家乡现在居住的人口比以前少得多,可感觉池塘水质却很差,原因何在?
- 鱼塘养殖是否有鲢鱼助长剂?
- 想添置一些观赏鱼,但由于是学生不能投入太多精力,求各位大佬们推荐一些皮实好养的鱼?谢谢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