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养的草鱼要买鱼苗,不会自己产卵吗?

家养的草鱼当然也可以产卵的,但是有一个条件阻碍了家养草鱼自繁自养的可能 。


为什么家养的草鱼要买鱼苗,不会自己产卵吗?

文章插图

我们说草鱼的食量很大,但是生长速度与其他相关的鱼类相比,并不算特别快 。比如鲫鱼,鲤鱼和小龙虾基本上一年就能够达到性成熟 。但是草鱼不同,人工养殖草鱼一年只要饵料投喂合适充足,可以长到3斤多,但是还远远没有达到性成熟,一般草鱼从第二年开始生长速度明显加快,但是通常情况下,经过3年的生长才会达到性成熟 。草鱼3年达到性成熟,可以长到10斤左右,但是对于大部分草鱼养殖户而言,很少讲一条草鱼喂养三年的,所以大部分养殖户都是喂养1年以上,甚至都是喂养一年就出售的,因为主要是像出售草鱼上市的,不会喂养这么长时间 。


为什么家养的草鱼要买鱼苗,不会自己产卵吗?

文章插图

我记得我们这里的草鱼,市场上的草鱼通常都在3到4斤左右,也就是喂养1年左右 。所以无论是从饲料支出还是经济效益来考虑,草鱼养殖户都不会像养殖小龙虾那样自繁自养,这样饵料指出和死亡风险太大了 。


为什么家养的草鱼要买鱼苗,不会自己产卵吗?

文章插图

如果一条一斤草鱼的苗子,每天可以吃3斤的饲料,这样明显划不来,还不如直接养到3斤之后卖掉 。所以养殖商品成鱼的草鱼养殖户一般都是购买别人的草鱼苗子来样成鱼,比如年初投放苗子,然后年底将鱼塘里面的草鱼全部捕捞干净卖掉,然后第二年重新购买草鱼苗子投放养殖 。

而专门养殖草鱼苗子的养殖户,一般都是大面积集约化养殖,不是我们这些普通的草鱼养殖户 。没有养过草鱼的朋友们可能不知道草鱼有多么能吃,我记得以前就我家那亩一亩多大面积的鱼塘,每天都要割20几斤青草去头尾草鱼,非常类,所以想自繁自养草鱼的养殖户朋友,这种方法基本上行不通,当然如果你资金充足,是在大水库里面养鱼的话,不追求短期养殖经济效益,等得起的话,那当然可以坚持自繁自养,一直等到草鱼性成熟产卵之后繁殖鱼花,但是老师讲,大多数养殖户都是在鱼塘甚至稻田里面养草鱼,自繁自养根本折腾不起 。

其他网友观点

草、青、鲢、鳙,四大家鱼 。老家是长江,是回游鱼类 。它们在长江口一带生长,当发育成熟时,顺江而上,到三峡一带产卵,卵孵化出来的鱼苗又游回到海里生长 。很久以前,人们就到长江捕获鱼苗饲养,所以称其为“家鱼” 。在鱼池里生长的鱼,没有这种回游条件,就发育不成熟,不会产卵 。现在长江上建起了三峡大坝,对这些回游鱼类的繁殖有一定的影响,鱼苗肯定没有以前多了 。人们就人工建造模仿类似长江水道的设备,让鱼在里面“回游、产卵” 。这样的设备不是人人都能建造的,所以,一般人只能买鱼苗 。当然,如果有充足的资金,去学一学这种设备的建造技术和鱼苗繁殖技术,也建一个繁殖鱼苗的场地,养鱼又卖鱼苗,很好么 。

其他网友观点

很多朋友都已经说出来答案了,其实就是人工养殖的草鱼生活在封闭性的水体里,没有水流刺激其性腺发育,无法保证卵巢从第Ⅳ时相末完成成熟排卵,而是走向生理性死亡,也就是卵巢的退化 。


为什么家养的草鱼要买鱼苗,不会自己产卵吗?

文章插图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理解这个问题,就要从卵巢及卵子的发育分期入手 。

在这里我们就先简单介绍下卵子的生长发育过程分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卵原细胞增殖期

2.卵原细胞生长期

【为什么家养的草鱼要买鱼苗,不会自己产卵吗?】3.卵子成熟期


为什么家养的草鱼要买鱼苗,不会自己产卵吗?

文章插图
随着发育过程向后推迟,卵子的卵黄含量不断增多,在卵原细胞生长期将要结束时,卵黄基本充满了整个卵母细胞,这时候的卵母细胞已经进入了成熟的第Ⅳ时相 。

在第Ⅳ时相的卵子如果没有及时打催产针,卵子就会退化,雌鱼就不会再排卵,因而卵细胞也就失去了再次受精的可能 。

自然界中的草鱼不用打催产针就能自然排卵受精,因为草鱼在洄游过程中皮肤不断与水流相对摩擦,水流的刺激作用通过鱼体侧面的侧线等感觉器官传递给下丘脑,下丘脑会因此产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该激素作用于鱼类脑垂体,使其产生促性腺激素,最终能作用于卵巢并促使处于第Ⅳ时相末期的卵细胞排出体外、完成受精 。

其实,有些催产激素就是鱼类脑垂体制剂,它代替了草鱼繁殖所需要的水流刺激等环境条件,因而可以在封闭养殖的条件下人工催产育苗 。


为什么家养的草鱼要买鱼苗,不会自己产卵吗?

文章插图
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鱼类的繁殖生理原来是受到了环境刺激的巨大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与性腺发育有关的激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

一般来说,草鱼亲鱼的卵巢会在每年4月份进入第Ⅳ时相,5月份至6月份上旬处于第Ⅳ期末成熟阶段,在这个阶段的草鱼亲鱼对催产药物反应敏感 。抓准时机,在合适的时间给亲鱼注射药物,那么就算是人工养殖的草鱼也是可以实现繁殖的!

最后,希望这个回答能帮助到您,如果您也对水产养殖感兴趣,可以关注@牧海 ,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