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癞蛤蟆为什么越来越少?它们都去了哪里?( 二 )


但是化肥的使用和工业废水的污染使得蝌蚪们难以在水中生存 , 最明显的一个影响来自于化肥中的氮元素 。 过量的氮肥会造成氮堆积 , 并形成氮污染 , 水中积聚的氮会直接影响到蝌蚪的生长发育 。 其中以硫酸钾型的复合肥溶液影响最深 , 它能够从受精卵开始影响 , 一直持续到蝌蚪的变态发育 。

蝌蚪:古时写作“科斗” , 是蛙和蟾蜍的幼体
这类肥料有着很明显的遗传毒性 , 并且会诱导细胞凋亡 。 其中一个影响在于 , 它会导致两栖动物身体中的性激素发生改变 , 延缓癞蛤蟆的性腺发育 , 并且还会导致癞蛤蟆大量雌化 , 重金属积累的同时又会在蝌蚪完全变态发育之前就让它们死亡 。
另一方面 , 过去的土地利用方式减少了癞蛤蟆的栖息地 , 水利设施修筑 , 包括城市化建设 , 这些都改变了它们的生活 。 因此 , 栖息地的减少使得癞蛤蟆不得不走向自然的更深处 。

生态系统的演变示意图
人类活动带来的变化还会导致蟾蜍能够孵化卵块的地方越来越少 , 水池、水流的改变也是影响栖息地的因素之一 。 除了人为的改变自然环境外 , 还有全球气候变暖 , 气温的升高使得蝌蚪在水池里生长的机会变少 。
癞蛤蟆也会遭受来自于自身价值的影响 。 从古至今 , 癞蛤蟆都被证明有着非常优秀的药用价值 。 所以癞蛤蟆变少的因素除了自然环境影响外 , 还有人类的捕获 。

蟾皮 , 也是非常稀缺的药材
尽管有养殖农户 , 但是人们一直以来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 , 那便是野生的要比人工饲养的好 。
这种“教条”使得野生癞蛤蟆的数量很难得到上升 , 即便是人工养殖的癞蛤蟆 , 考虑到基因遗传因素 , 很多时候也会利用野生的来保证饲养工作的开展 。

蟾蜍养殖基地在全国的分布范围较广
错误的认知还有一方面来自于放生 , 不过这种放生不是别的 , 而是牛蛙 。 这是我国近年来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入侵物种 。 并且广泛分布在南方各地 , 早期这种蛙类是作为食物而出现 。 但是放生问题导致牛蛙流浪至野外 , 如果对牛蛙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 , 这种青蛙的性情十分凶猛 , 并且几乎什么都吃 。
我国对牛蛙的食性研究已经证明 , 无论是牛蛙蝌蚪还是成年牛蛙 , 都会吞食其他两栖动物及蝌蚪 。 牛蛙如今已在部分地区改变了当地的两栖动物区系 , 例如四川、云南等地 。

牛蛙 , 俗名美国水蛙 , 个体硕大、生长快
最后一个大的方面则是来自病害威胁 , 这一点主要也受全球气候变暖所影响 。
真菌杀手蛙壶菌 , 一种会感染两栖动物的真菌 。 从1998年发现以来 , 这种真菌已经摧毁了世界各地的两栖动物种群 , 这也是两栖动物成为全新世灭绝事件主角的直接原因 。

显微镜下的蛙壶菌
这种真菌不会让两栖动物直接毙命 , 但是它造成的感染问题却是十分严重 。 像癞蛤蟆这样的两栖动物 , 能够在陆地上生存 , 除了肺部的进化外 , 还有体表皮肤的作用 , 这是它们能够长时间在陆地上生存的法宝 。
两栖动物的皮肤会帮助它们维持身体的水盐平衡 , 也就是电解质 , 并且也会承担一定的呼吸功能 。 但是问题恰好就出在这儿 , 蛙壶菌的真菌病原体会破坏它们的皮肤 , 因此体表呼吸功能失效、电解质失衡便会导致两栖动物死亡 。

蛙壶菌感染过程与生活史
蛙壶菌的水生游动孢子会在两栖动物还是蝌蚪或者幼体的状态下就附生在其身上 , 随着两栖动物的生长 , 它们身体上的糖类物质和氨基酸便成为了天然的养料 。 孢子会在这一阶段中逐渐发育成大量的斑块 , 并会形成一个孢子囊 , 孢子囊释放更多孢子完成循环 。
这种真菌感染的直接表现为角质增生、蜕皮异常、肢体抽搐、反射作用失常等 , 最终失去行动能力的它们会死于心脏停搏 。 只有极少数的两栖动物具备先天的抵抗作用 , 而这种方式与其说抵抗 , 严格来讲其实是依靠浅褐色短杆菌实现共生 。

全世界约30%的两栖类都受到壶菌病的影响
蛙壶菌本身起源于非洲 , 或者说最早在非洲发现 , 时间为1938年 , 来源于非洲爪蟾 。 随着全球贸易的开展 , 蛙壶菌便有了搭便车的可能 。 另一个地方在于 , 非洲爪蟾作为蛙壶菌的原生物种 , 也有一定的交易市场 , 通常为爬虫饲养者的交易 。 而它的另一个主要传播者便是牛蛙 , 牛蛙现在作为世界各地的一种入侵物种 , 蛙壶菌的寄生也开始迅速传播开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