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春季池塘水质有哪些变化,该怎样处理?有哪些调控原则?

水产养殖 , 春季池塘水质有哪些变化 , 该怎样处理?有哪些调控原则?

有句谚语叫做“一年之计在于春” , 这句话用在水产养殖中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 对于水产养殖来说一年的春天不仅要计划怎样去放养鱼 , 还得将现有的鱼养好 。因为鱼经过一个冬季的低温之后 , 鱼的体质变的很弱 , 加之这时气温不是很稳定 , 因此水质也不是很稳定 , 这种情况下鱼很易生病 。那么在水产养殖虽 , 春季鱼池水质有哪些变化 , 要怎样处理呢或者说要有哪些调控原则?


水产养殖,春季池塘水质有哪些变化,该怎样处理?有哪些调控原则?

文章插图

一般情况下鱼塘里的水质到了春季之后 , 很易出现氨氮过高或者水质发黑的情况 , 别外就是易出现那种带绿色的浑水 , 这种水是水中的绿藻死掉之后造成的 。有一些瘦的塘则易因水质过清而长青苔 。因此对于所出现的这些情况 , 个人建议到了春季之后 , 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处理鱼塘水质的问题 。


水产养殖,春季池塘水质有哪些变化,该怎样处理?有哪些调控原则?

文章插图

改底:开春之后当水温回升到14度左右时可以根据鱼塘的底质来用药改底 , 因为经过一个冬季之后 , 鱼塘里的有机质积累都比较多 , 因此要先改底 , 要不水温一高塘里的有机质分解加快 , 这时很易出现水质变黑、氨氮过高的情况 。

肥水:这种情况则针对那些塘底淤泥不多、水质瘦的塘来说 , 对于这种塘当水温升高之后要及时用肥来肥水 , 要不温度一高水体的透明度过大时则很易长出青苔 , 到时很难处理 。
水产养殖,春季池塘水质有哪些变化,该怎样处理?有哪些调控原则?

文章插图
培藻培菌:一般鱼塘在春季用药改底、用肥之后都要培水 , 就是培养殖水体中的益生藻类、菌类的种群 , 这样之后的水质才会更稳定 。当然培藻、培菌这些有时是与改底或肥水时一起做 , 这主要看改底药物和肥水肥料的种类 , 如果水质差的话也可以单独来培藻培菌 。

以上为踏火个人经验、见解 , 仅供参考用 , 更多的水产、水族类经验分享敬请关注踏火逍遥说鱼 , 谢谢!

其他网友观点

早春水质普遍偏瘦 , 常出现浑水 , 黑水 , 绿浊水 , 清瘦水 , 白浊水 , 油膜水等异常水质 , 很不稳定 , 若不及时处理 , 会给后期养殖带来很大危害 。

一、青苔水 特点:水体透明度很大 , 池水清瘦或黄浊 , 肥水难 , 池塘溶氧低 。形成原因:越冬之后水体肥力偏低 , 同时池底长青苔 , 生物繁殖不起来 , 藻类丰度低 。解决措施:首先沿边杀青苔 , 消除青苔对肥料的消耗 , 之后补充适量的氮磷肥 , 并根据实际情况补菌 。

二、黑水形成原因:“黑水”有2种类型 , 一种是有机质过多的老化水 , 常见于多年未清淤的老塘或沤肥的池塘;另一种是因为隐藻的大量繁殖引起的黑水 。常见于淤泥较深 , 氨氮含量较高的区域 , 隐藻是一种耐低温低光的藻类 , 在早春池塘中极具竞争力 , 喜欢高氮环境 , 如果池塘施肥过量 , 特别是氮肥过量 , 极易使隐藻成为优势藻种 , 使得水色发黑 , 成为“黑水” 。这种黑水如果藻类丰度适当 , 则池塘溶氧充足;一旦藻类丰度偏大 , 晴天极易引发气泡病 , 如果营养元素缺乏 , 极易引发倒藻 , 导致浮头甚至泛池 。解决措施:对于有机质多引起的黑水 , 避免过度施肥 , 施肥前引进新水 , 适量补菌分解过多的有机质 , 根据情况补充适量氮、磷肥 。对于隐藻黑水 , 需要定期补充磷肥 , 维持水体中的营养盐浓度(氨氮浓度维持在0.1-0.3mg/L , 磷酸盐浓度维持在0.1-0.2mg/L) , 控制藻类丰度 , 防止倒藻 。

三、黄浑水

特点:水体悬浮颗粒多 , 透明度低 , 溶氧低 , 易滋生寄生虫 , 常见于水位较低的砂质土壤池塘 。形成原因:池塘水位偏低 , 早春风大、水体波动大 , 同时鱼群也会不断的搅动水体 。解决措施:1、先提高水位 , 再使用腐殖酸呐对水中悬浮颗粒进行沉降;2、补充适量氮磷肥 , 并根据实际情况适量补菌 。

四、绿浊水

特点:多见于前期投草较多和淤泥深厚的老塘 , 一般氨氮含量较高 , 透明度低(250px左右) , 表面上水色呈绿色 , 看起来很肥 , 但拨开表面水 , 下层水浑浊 。属于假肥水;溶氧低 , 藻类稀少 , 有机质与杂质较多;该水极易引发寄生虫病并继发细菌性疾病 。形成原因: ①多年未清塘 , 池塘底泥厚 , 有机质含量多 , 为寄生虫繁殖提供了条件; ②存塘鱼较多 , 觅食搅动导致水浑;③投草过量导致草料在水体腐烂、鱼体未消化草料排到水中 。解决措施:① 使用生石灰或进行净水和改底;②适当添加新水补充藻种 , 同时补充营养盐 , 主要以补优质磷肥为主;③补菌:补充芽孢杆菌及乳酸菌 , 促进有机质及絮凝团的分解;④ 控制好草料的投喂量 , 下午未吃完的草要尽量捞出 , 避免成为隔夜草污染水质 。

其他网友观点

在开春季节 , 外界环境相对不稳定 , 天气变化频繁 , 昼夜温差大 , 水温变化较大 , 这个时候水质调控非常关键 。“鱼儿离不开水”这句渔谚说出了水对鱼虾蟹等养殖品种的重要性 。水是鱼类繁殖、发育、生长的环境 , 池塘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成败 , 关系到经济效益的高低 , 春季是一年养殖的开始 , 春季池塘养殖水质调控应注意如下问题:


水产养殖,春季池塘水质有哪些变化,该怎样处理?有哪些调控原则?

文章插图

1、水量不足

早春池塘水位低 , 池塘水量少 , 易受残饵、鱼类排泄物、施肥等多种因素影响易变质 , 因此在水温逐渐升高的情况下 , 应在晴天中午加入符合渔业水质标准的外源水(河水应取表层水)每隔7-10天 , 每次加注20-30厘米 , 提高水位 , 增加池塘的蓄水量 , 形成一个稳定水体 ,  易保持良好水质 。

2、水质较差

经过一年的养殖 , 虽然经过清塘消毒 , 但潜伏在底泥中的致病菌、寄生虫卵在水温升高时就表现出致病性 , 水体中的亚硝酸盐、氨氮有机物含量高 , 水体PH值变化快 , 水质差 , 鱼类易中毒 , 因此春季水霉病、竖磷病、赤皮病、小瓜虫病、车轮虫病、锚头鳋病、三代虫病等病虫害易发 , 因此定期用生石灰化浆泼洒(10-15千克/亩)池塘消毒 , 调节水体PH值呈弱碱性 , 同时用微生态制剂(适当增氧)来调节水质 , 使有益菌群占优势 , 用底质改良剂改善底质 , 营造一个适于鱼类健康生长的水环境 。

3、科学投喂

残饵是造成水质变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 如何科学合理的投饵是关键 。如果发现鱼类活动频繁 , 局部水体发混 , 说明投饵量少 。发现投喂之后一段时间有未吃完的饵料 , 则说明投饵量多 。应根据“四定”“四看”原则 , 按照载鱼总量的2-3%适当投饵 , 减少残饵量 。

4、合理施肥

春季池塘一般浮游生物少 , 水质清瘦 , 易发生青苔与纤毛虫 。鱼种下塘缺乏适口饵料 , 如何做到水质的“肥、活、嫩、爽”让鱼种下塘有适口的饵料 , 减少青苔与纤毛虫的发生 , 合理施肥(少施、匀施、勤施)是有效的措施之一 。大体来说 , 肥料分为有机肥与无机肥 。要肥效持久 , 用发酵熟透的有机肥(缺点:分解时消耗氧气 , 过量易污染水质) , 要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就用无机肥(缺点:肥效不持久) 。施肥的方式有基肥与追肥 。基肥就是在池塘清塘消毒注水后在鱼种放养前7-10天 , 施发酵熟透消毒的有机肥(200-300千克/亩)培肥水质 , 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 , 培育有益的藻类(如缺乏藻类应补充藻种) 。追肥就是根据水质的情况(透明度≧40厘米) , 适当施肥(有机肥100千克/亩)如无机肥要用过磷酸钙与尿素 , 先施过磷酸钙(1千克/亩 , )后施尿素(2千克/亩) 。

5、合理放养

放养时要根据池塘的水质确定放养品种 , 如水质较肥 , 应以滤食性鱼类(鲢鱼、鳙鱼)为主 , 水质清瘦以吃食鱼为主 , 适量混养鲢、鳙 。如放养草食性鱼类 , 也可考虑栽种水草 , 提供饵料与净化水质 。在放养密度上 , 要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 , 使其产生的代谢产物与投入品的残余物能在水体的有效净化能力内 , 可保持良好的水质 。

6、适时增氧

增氧是调节水质的措施之一 。水中溶氧丰富 , 可促使有机物与有害物质的转化 , 提高鱼类摄食、增强鱼类体质 , 减少病害发生 。增氧有物理增氧与化学增氧 。物理增氧是利用增氧机械的增氧、搅水、曝气的作用 , 增加水体溶氧 , 让有害气体逸出 , 改良水质 。化学增氧是在池塘急剧缺氧水质突变的情况下用增氧剂(过氧化氢、过氧化钙、次氯酸钠、二氧化氯)等增加水体溶氧 , 在短时间内改良水质 , 增加溶氧 , 解救鱼类缺氧状态 。

总之 , 通过以上措施使池塘水质能呈现出良好的水色(茶色、茶褐色、淡绿色、翠绿色、黄绿色)做到水中物质循环的动态平衡 , 使鱼类增强抗病力 , 达到健康养殖的目的 。


水产养殖,春季池塘水质有哪些变化,该怎样处理?有哪些调控原则?

文章插图

【水产养殖,春季池塘水质有哪些变化,该怎样处理?有哪些调控原则?】水产实践人士 , 共谋渔业繁荣!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渔人刘文俊 。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留言或评论分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