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的生活,破碎的人格,现代世界何以为家


撕裂的生活,破碎的人格,现代世界何以为家


文章图片


撕裂的生活,破碎的人格,现代世界何以为家


文章图片


撕裂的生活,破碎的人格,现代世界何以为家


文章图片


撕裂的生活,破碎的人格,现代世界何以为家


文章图片


黑格尔指出:对哲学的需求起源于分裂 。

柏拉图认为人都是双体的 , 只是被神劈开了之后才不断寻找另一半 。 笛卡尔用一句“我思故我在” , 彻底撕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裂痕 。 康德把人在世的行为分成了认识与实践 , 又把认识的能力分成理性与感性 。 即便是在更现实的领域 , 亚当·斯密也是把分工视为看不见的手背后的动力 。
人学会的第一件事 , 可能就是分辨 , 在父母中分辨 , 在能吃的和不能吃的之间分辨 , 在安逸和威胁里分辨 。 没有分辨 , 人就无法生存下去 , 而也正是如此 , 分辨也逐渐让每个人学会了一种撕裂这个世界的视角 。

对任何一样东西 , 如果想要深入的去了解 , 必然就要如摸象一般 , 先知道鼻子、再摸摸象腿 , 然后摇摇象尾 。 对于一个作为整体存在的象而言 , 我们并不知道除了它的名字更多的东西 , 只有当不断的去细分认识的时候 , 才能真正了解一头象到底是什么 。
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对外界 , 也适用于对自我的认识 。 每当人称“我”的时候 , 显然是一个整体的“我” , 他包含了任意时刻、所有的想法汇集在一起的“我” 。 但这个自我是无法被真实的认识、思考和操作的 , 当我们想要思考或行动的时候 , 那个总体的我必然分裂成空间、时间中的 , 作为实体和作为思维的每一个连续的存在 , 那时的我 , 并不是能够被整体认识的我 , 而必须要在一点一滴中加以了解 。

用部分来认识总体 , 用现象去总结概念 , 在特殊中发现普遍 , 这本来并没有什么问题 , 对部分、现象和特殊的认识 , 如果仅仅是分辨的话 , 我们知道它们终将被统合在整体当中 , 不仅仅会把它们当做一个碎片来单纯的认识 , 而且也会将碎片安放到整体中 , 从整体的角度来去重新对其进行评估 。
但由于注意力的缺失、或智识的瑕疵、或时间与精力的限制 , 以及乐于在碎片中进行价值比较的习惯 , 让人们开始逐渐的忘记了从部分到整体 , 再从整体到部分这样一个完整的使命 , 使得分辨逐渐变了样子 , 成为了暴力的撕开整体的一个动作 , 这种分裂一方面是主观偏颇留下的痕迹 , 另一方面客观的异化也让世界对人施以分裂 。

在用分辨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 , 人们渐渐忘记了那个总体的目标 , 反而像孩子收集玩具一样 , 乐此不疲的将分辨出来的东西进行种种价值的判断 。 大到人种、民族 , 小到种子、蚂蚁 , 人都善于将自我摆在中心 , 建立一个差序的判断阶层 , 对自己好的、有利的在最内层 , 无关的在中间 , 有害的在最外面 。
每个人仿佛都要建立一个宇宙系统 , 但这个宇宙中 , 只有一个恒星体系 , 那颗恒星 , 就是所谓的自我 , 维系这个星系的 , 则是功利主义的一些核心动力 , 幸福与悲凉 , 欲求与拒斥是构建这个唯一星系排序的最终指标 。
但猎人总有一天会成为猎物 , 在诸多人相处的社会中 , 仿佛出现了更大范围的多元宇宙 , 作为自我宇宙中心的人也只能任由他人去分辨和判断 , 根据他人的功利差序被放置在合适的位置 , 由此 , 宇宙之间互相嵌入 , 它们共同的语言 , 就只有被通约的利益最小单位 。

如果仅仅如此还好 , 这个互相嵌入的多元宇宙 , 似乎也渐渐有了生命一般 , 反过来形成了一套它特有的秩序 , 独立于每个深陷其中的人之外 , 用它所特有的评价标准 , 将所有的宇宙进行评定 , 并由此采取更为残暴的撕裂政策 。
黑格尔的老朋友谢林曾说:人由于总是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小小片段上 , 于是也将他自己发展成为碎片;由于耳朵里总是他所转动的齿轮的单调声 , 所以他从未发展出他的和谐的生命;他没有给他的自然盖上人性的图章 , 而是仅仅变成所从事的商业和科学的印记 。
被撕裂为碎片 , 是个人和这个世界的共谋 。

由此 , 一个人的不同碎片 , 彼此逐渐陌生 , 最后互相不认识 。 启蒙的光照亮了人心中理智那一片 , 却同时也隔绝了神圣的那些碎片 , 让情感臣服于理性 , 让神圣跪拜在自然之前 , 诗意让位于科学 , 神话被改写为论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