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界的“课代表”:为盗墓2年不出门,一出手盗走6亿国宝


盗墓界的“课代表”:为盗墓2年不出门,一出手盗走6亿国宝


文章图片


盗墓界的“课代表”:为盗墓2年不出门,一出手盗走6亿国宝


文章图片


盗墓界的“课代表”:为盗墓2年不出门,一出手盗走6亿国宝


文章图片


中国有句古话叫“三百六十行 , 行行出状元” , 而在盗墓界也有这么一位“勤奋”的人 , 为盗墓2年不出门 , 此人是谁呢?他就是河南开封918特大馆藏文物被盗案首犯刘农军 。
刘农军经历在上世纪80年代 , 刘农军出生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 因为自幼体魄健壮 , 所以他考上了武汉市一所公安学校 , 但因为在学校进行盗窃 , 所以被学校开除 。 其实这并非刘农军首次作案 , 在他小时候就有偷偷摸摸的习惯 , 邻居对此极为厌恶 。 原以为他考上大学能改邪归正 , 谁知在学校又会作案 。 对刘农军印象改观的邻居 , 再次对他心生厌恶 。

刘农军
【盗墓界的“课代表”:为盗墓2年不出门,一出手盗走6亿国宝】但刘农军并未自我放弃 , 而是通过在湖北江汉大学自修毕业 。 大学毕业后 , 刘农军并未踏实地找一份工作 , 而是与社会上三教九流的人来往 。 因为与一些黑社会组织有了联系 , 所以他找到了一条“走私文物”的“发财路” 。 刘农军脑子很好使 , 为了了解一些古文物的知识 , 他曾待在家里2年没出门 。

开封博物馆
刘农军盯上博物馆随着国际文物走私活动愈发猖狂 , 刘农军便将主意打到了开封博物馆馆藏文物的身上 。 在他看来 , 外面收到的古董可能是假的 , 但博物馆里的东西 , 一般都是真品 。 如果分工合理 , 那将文物盗出博物馆也不是不可能 。 由于他一向诡计多端 , 所以黑社会组织还给他起了个绰号“计算机” 。

博物馆文物
1991年6月 , 刘农军在广州招募了3位“身怀绝技”的手下 , 这三人分别是刘进、李军和文西山 。 为了方便作案 , 刘农军一伙人还在广州偷走了一辆红色夏利车 , 并将车牌换成军车的改版 。 在发现可以隐匿行踪后 , 刘农军又让人以最快的速度盗来了一辆白色的桑塔纳 。
有了逃跑工具后 , 刘农军开始带人到开封博物馆进行踩点 。 在动手前 , 刘农军已经想到了一切可能 。 比如如何解决博物馆红外线警报的问题 。 经过实测 , 他发现红外线警报器虽然对光线很敏感 , 但对红色的东西却不敏感 。 只要拿一块红布将报警器罩住 , 报警器就检测不到后面的人在干啥了 。

红外线探头
刘农军开始行动在搞定这些问题后 , 1992年9月16日 , 刘农军趁着当天天空布满阴霾 , 带着作案工具和人马赶往了开封市区 。 17日夜21时30分 , 刘农军一伙在开封市博物馆外观察值班情况 。 18日凌晨1时许 , 他们将车停到了包公湖中坑南岸的加油站北墙外 。 然后 , 刘农军和刘进负责在车内用对讲机进行指挥 , 而李军和文西山则翻进博物馆 , 实施盗窃 。

警察剧照
尽管李军等人已经知道可以利用红布骗过红外线警报 , 但博物馆也不傻 , 在空中还悬挂着8个警报器 。 李军和文西山也不愧是刘农军找来的“高手” , 二人在博物馆顶棚 , 采取倒挂金钩的方式 , 用红布和夹子 , 将8个警报器先后罩住 。 之后 , 他们从博物馆盗走了69件一级文物 , 价值6个亿 。

犯罪团伙被逮捕
博物馆工作人员发现文物失窃后立即报了警 , 时任开封市公安局局长的武和平 , 利用他们留在作案现场的红布、夹子、割玻璃的刀 , 抽丝剥茧 , 将刘农军一伙人抓获 。 发生在开封的中国文物第一大案由此告破 , 犯案的四人均被判处死刑 。 正所谓“法网恢恢 , 疏而不漏” , 任何罪犯都不必存侥幸心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