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老板投放6000万尾鲢鳙,鱼群集体失踪,10年后年入3000万( 二 )


没有任何养殖经验、一次性就把价值千万的鱼苗投放到水库内 , 这在外人看来无疑是“高风险行为” 。 果不其然 , 何杰秋的“莽撞”做法引起了员工、股东 , 甚至是亲人的强烈反对 。


何杰秋的一位员工抱怨道:当时我们也是很反对 , 感觉老板跟钱有仇 , 说得不好听就是瞎折腾 , 真的就是把钱丢下去 , 听着“砰”一个响声 , 没得了!就连何杰秋的亲姐姐也跟着叫板:大半辈子辛苦赚来的钱 , 眼都不眨就扔进了澜沧江里!

但这还只是个开始 , 后续的投入远比想象中更加“烧钱” 。

据估算 , 一尾鱼苗要长到6斤以上的商品鱼 , 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 , 育成周期较长 。 在此期间 , 公司还要不断地建设基础设施 , 比如购置渔船、渔网 , 组建专业捕捞队 , 还要构建运营平台 。 各项支出一合计 , 成本又多出了1700万元 。
按照何杰秋的计划 , 利用2700万元的资金投入 , 经过3年的养殖 , 预计可获得上亿元的收入 。 这笔账算得确实非常诱人 , 但现实却让所有人沉默了 。
2009年4月 , 渔民们开始在库区进行试探性捕捞 , 但忙活了很长时间 , 最终连一条鱼都没捞到!当年5月~9月 , 整整4个月的时间 , 捕捞队一直坚守在水面作业 , 设计并实施了不同的捕捞方案 , 最终也全都无功而返:仍然是一条鱼都没捕捞上来 。

何杰秋心中感觉不妙 , 当初投的鱼苗好像集体失踪了!要知道 , 6000万尾鱼苗可不是一个小数量 , 如今连一条鱼都捕不到 ,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当初投放的鱼苗 , 难道真就不翼而飞了?

水库“水怪”现身 , 捕鱼成最大难点对于鱼群莫名消失的现象 , 何杰秋和员工们都心存疑惑 。 另一方面 , 水上捕捞还在继续 , 新的线索又浮出了水面 。
在一次例行捕捞中 , 捕捞队发现了一件怪事:水库中存在身份不明的巨型生物!据渔民茶永光介绍 , 当时船队正在捕捞作业 , 原本平静的水面突然出现了一只巨大的身影 , 目测是一条“几吨重”的巨型生物 。

这只水怪原本被困于网中 , 收网时突然向外侧冲了过去 , 把渔网撞出了一个10~20平方米左右的大缺口 , 还在湖面上掀起了巨大的波浪 。 据渔民回忆 , (“水怪”掀起的水花)就像快艇后面的水花一样大 。


小湾库区有“水怪”的消息很快就不胫而走 , 很多人猜测:说不定水里的鱼苗全被“水怪”吃光了!可何杰秋左思右想 , 认定湖里肯定还有很多鲢鳙 , 6000万尾鱼不可能全被吃光 。

从2009年4月~2012年4月 , 整整3年时间 , 何杰秋在全国范围内联系了17家专业的捕捞队 。 这些捕捞队各显其能 , 绞尽脑汁想尽了一切办法 , 但最终还是败下阵来 。

据说 , 其中有一家捕捞队非常专业 , 曾经在湖北丹江口水库中捕捞过不少大鱼 。 由于小湾水库和丹江口水库的放养模式类似 , 水面环境也非常相似 , 因此这支捕捞队也被何杰秋寄予了厚望 。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 , 这家“专业”的捕捞队在水库中足足摸索了4个月 , 最终还是没捕到一条鱼 。 也许是出于羞愧 , 最后该捕捞队把网箱直接丢在岸边就“跑路”了 。 这也从侧面表明 , 在小湾库区捕鱼的难度确实非常大 。

关键时刻 , 高校专家带来制胜妙招由于连续三年捕不到鱼 , 何杰秋的投资成本越来越高 , 由原本的2700万增加到1亿多元 。
让人糟心的是 , 这笔巨资投到澜沧江后 , 不仅没产生预期的效益 , 甚至连水花都未曾激起 。 面对一次次的打击 , 很多员工和股东都灰心丧气:最初的6个股东走了4个 , 380多名员工有200多人选择辞职 。 如此一来 , 何杰秋的公司既缺钱 , 又缺人 , 养鱼项目也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

即便如此 , 何杰秋内心依然没有动摇 , 他坚信一定有方法能把鱼捞上来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正在这时 , 来自湖南农业大学的专家余建波找到了何洁秋 , 说自己有一种新方法 , 能保证把鱼捕上来 。 余建波还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需要几十个人协助 , 二是需要600~700万元的资金支持 , 而且在试验期间何杰秋不能过问 。

听到余建波的捕鱼方法后 , 何洁秋的反应出人意料 , 毫不犹豫地批准了方案 。 原来 , 余建波认真研究了小湾水库的水体结构 ,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以往捕捞方式的弊端:

此前 , 捕捞队之所以捕不到鱼 , 关键就在于库区太深 , 而网具的下潜深度又太浅 , 只能到达水下35米处 , 更深处根本无法涉及 。 鱼群对网具有明显的规避行为 , 很快就能通过下潜找到出口 , 因此 , 在深水区捕鱼的效果并不理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