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 , 他们并非没有求助 。
但他们等来的 , 往往是失望:
“同学之间开玩笑的 , 为什么这么小题大做?”
“他们为什么不去打别人 , 偏要打你呀?”
当被霸凌的孩子多次求助失败时 , 便会变得“习得性无助” 。
他们会陷入孤立无援的绝望中 , 不再寻求帮助 , 并将所有原因归结于自己 。
他们如同坠入深不透光的海底 , 窒息又恐惧 。
然而 , 一束微光的出现 , 就能驱逐黑暗 , 避免悲剧发生 。
这束微光 , 可以是父母的守护 。
是一位妈妈拒绝息事宁人 , 坚定为儿子争一句道歉:
一个上小学的男孩 , 在上厕所时 , 被同班同学将有厕纸、尿液的垃圾筐扔下来 。
男孩满脸污秽 , 哭着进行自我清理 , 而施暴者见状 , “哈哈哈”一阵嘲笑跑走了 。
当晚母亲察觉到儿子的异常 , 才得知事情的经过 。
然而 , 老师给出的态度却是:“孩子间的过分玩笑”、“大事化小吧” 。
母亲没有放弃 , 她写下长文《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 , 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
母亲严厉控诉儿子就读的中关村某重点小学 , 对霸凌行为置之不理 , 坚定维护孩子的自尊 。
长文引发舆论风波 , 校方最终只得严肃处理此事 。
或许若干年后 , 男孩回忆起校园暴力的阴影 , 会因为母亲的勇敢 , 而减少几分痛苦 。
这束微光 , 可以是同学间的帮助 。
是一个女孩 , 在所有人孤立同学时 , 毅然牵起她的手:
豆瓣上有一个温暖的帖子 , “收到了当初在校园暴力中保护过的女孩的婚礼请柬” 。
楼主初中时 , 一位女孩被其他同学霸凌孤立 。
她与被霸凌的女生并不熟悉 , 却因为一腔正义感 , 在班里所有人都沉默的情况下保护当事女生 。
逆着所有人的冷漠 , 楼主坚持和女孩一起上下学 , 想办法帮她换座位等 。
毕业后她们基本没了交集 , 但这份小时候的行侠仗义 , 却被对方记了十几年 。
一点正义和勇敢 , 就可能让故事拥有不一样的结局 。
这束微光 , 可以是社会的态度 。
是所有人 , 对霸凌者的训斥 , 对受害者的温暖和鼓励:
有一个现象 , 网络上校园暴力的施暴视频 , 绝大部分的拍摄者 , 是施暴者自己 。
冒着被发现的风险也要发布 , 是因为他们喜欢施暴行为被观看——
欺凌他人 , 会让他误以为是自己力量感的证明 。
如果有人去制止 , 去严厉抨击 , 将会降低他们的兴趣 。
看过一则温暖的视频 , 是国外的一次街头实验 。
几个孩子扮演施暴者 , 用言语侮辱另一个小一些的女孩 。
听到有人抨击女孩的外貌:“你太需要化妆来拯救你的长相了 。 ”
路人直接怼道:
“不 , 她不需要 。 难道你希望别人也这样对你吗?”
听到有人指责女孩的爱好:“同学们都说你是个怪物 , 因为你只会读书 。 ”
有壮汉开口训斥:“不要骚扰她 , 你们太恶劣了 。 ”
并对被欺凌的女孩说:“乖孩子 , 你就好好读你的书 。 ”
没有人纵容这场暴力 , 所有人都向女孩施以善意 。
一位阿姨将女孩揽到一边 , 夸她的书包可爱 , 安抚她的自尊心 。
一位爷爷拿出口琴 , 给小女孩吹奏歌曲缓解情绪 。
有数据显示 , 至少三分之一的孩子 , 会在校园受到欺凌 。
而对校园暴力的忽视和纵容 , 是施暴者肆意作恶的庇护所 , 也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
如果黑暗容易滋生罪恶 , 那请让我们一起 , 扩大光的范围 。
“谁能阻止霸凌?我们所有人都可以!”
别将肢体暴力 , 等同于“小打小闹”;
别将人格侮辱 , 等同于“开个玩笑”;
别用一句“熊孩子” , 抹掉所有该被严惩的罪行!
一起点亮「在看」 ,
愿再没有父母 , 需要承受失去孩子的痛苦 。
愿所有小孩 , 都能在爱的世界里 , 安然长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