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营|明代人也爱郊游露营,他们还有这些户外生活黑科技( 二 )


陆游当年得了一根老藤杖 , 吟诗“我有古藤杖 , 夭矫蛟龙形” , 像不像庞麦郎的歌“我的滑板鞋 , 时尚时尚最时尚”?不过天台红藤杖才是陆游心中好:“明朝欲入天台去 , 试就高人乞一支 。 ”徐霞客游天台山时 , 也曾费工夫在天台山上找过万年藤 。 没找到天台藤 , 只好用“孤筇”了 。
吴敬梓想要一根天台藤竹仗 , “一杖需数十金” , 如买下“时或至于绝粮” 。
陆游
提盒里面有乾坤
《广志绎》中说 , 明代北京人好游 , 清明踏青 , “高梁桥盘盒一望如画图” 。 清代《燕京岁时记》也说:“明时积水潭 , 常有好事者联十余牀 , 携都篮酒具 , 铺氍毺其上 , 轰饮冰凌中以为乐 。 ”
盘盒都篮一回事 , 是明人出游的必备神器 。 “都篮”最早见于唐代陆羽《茶经》 , 主要是装茶具的 , “以悉设诸器而名之” 。 到了明代 , 发展为提盒 , 大幅度扩容 。
高濂曾自制“提盒” , 可谓高配 。 高濂的提盒分上下两层 , “式如小厨” , “远宜提 , 甚轻便 , 足以供六宾之需” 。 下层作小仓 , 可以“装酒杯六、酒壶一、箸子六、劝杯二” , 上层分六格 , “以四格 , 每格装碟六枚 , 置果肴供酒觞 。 又二格 , 每格装四大碟 , 置鲑菜供馔箸” 。 此外 , 又自制“提炉” , 类似提盒样式 , 可以煮茶、温酒及熬粥 。 用一副担子挑着提盒和提炉 , 就可以出发了 。
钱塘人许次纾著《茶疏》 , 其中有“游山具”:“备诸器具 , 精茗名香 , 同行异室 , 茶罂一 , 注二 , 铫一 , 小瓯四 , 洗一 , 铜炉一 , 小面洗一 , 由副之 。 随以香奁小炉香囊七箸以为丰肩 , 薄瓮贮水三十斤 , 为半肩足矣 。 ”不仅装茶具 , 还能装酒具、香具 , 容纳更多样化 。
故宫博物院藏有乾隆御用旅行文具箱 , 为紫檀木质 , 可折叠 , 展开为桌 , 合闭为箱 。 可以放置64件套小巧精细的文房四宝及文杂器具 , 还包括宫廷画家周鲲的设色山水画小手卷和山水小册页及《类苑俪语》上下二册 。 在明代折叠桌就出现了 。 高濂《遵生八笺》中说 , 出外旅行建议携带两张叠桌” 。 一张大桌作饭桌 , “作二面折脚活法 , 展则成桌 , 叠则成匣 , 以便携带 。 席地用此抬合 , 以供酬酢 。 ”另一张小桌作供桌 。 “以水磨楠木为之 , 置之坐外 , 列炉焚香 , 置瓶插花 , 以供清赏” 。
说到折叠家具 , 不能不说胡床 。 胡床不是床 。 有靠背的叫交椅 , 没靠背的称交杌 , 还可以叫马扎 。 胡床有两大历史性贡献 。 一是改变了古人的坐姿习惯 , 从席地而坐 , 改为了垂足而坐 , 唐人称之为“逍遥座” 。 二是“敛之可挟 , 放之可坐”(《资治通鉴》) , 给古代家具带来折叠的设计思路 。
乾隆御用旅行文具箱 故宫博物院藏
一把交椅的革命性
胡床在东汉时传入 , 受到汉灵帝的喜欢 。 到了隋代 , 杨坚忌“胡”字 , 胡床就此改称交床 。 李白“床前明月光”一句中的“床” , 一说就是胡床 。
《清明上河图》上的交椅 , 结构简洁 , 椅子坐下设有交足 , 并有横向靠背 。 《诚斋诗话》中讲过苏轼的一个笑话 。 苏轼过润州 , 太守高会宴请他 。 席间歌伎唱“惟有一杯春草 , 解留连佳客”一句 , 苏轼接了下句“却留我吃草” 。 “诸妓立东坡后 , 凭东坡胡床者大笑绝倒 , 胡床遂折 , 东坡堕地 , 宾客一笑而散” 。 或是这事闹的 , 如在《金瓶梅》中这种有靠背的胡床就叫作了“东坡椅” 。
大名鼎鼎的“太师椅”同样是交椅 。 《贵耳集》中说 , “太师椅”是因秦桧坐过而得名 。 又一说认为来自文徵明的“文太史椅” 。 这把椅子后归文徵明曾孙文震孟所有 。 崇祯帝时文震孟入阁拜相 , 尊为太师 , 所用椅子称为太师椅 。 《金瓶梅》中已经有了太师椅的说法 。 文震孟的弟弟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交床)携以山游 , 或舟中用之 , 最便 。 ”如果带着“太师”去旅行 , 这个“太师”不能是秦桧 。
最革命性的思路是 , 交椅被明人改造为飞行椅 。 《吴县志》载 , 明末清初时徐正明制成了人力驱动的飞车 , 其外形如太师椅 , “下有机关 , 齿牙错合 。 人坐椅上 , 以两足击板上下机转 , 风旋疾驰而去” , “离地尺余 , 飞渡港汊不由桥” 。 这个发明应名列明代器物发明的第一把交椅 , 其真正践行了东坡先生“我欲乘风归去”的畅想 。
清代李渔设计过凉杌 。 凉杌杌面有如方匣 , 上覆方瓦 , “先汲凉水贮杌内 , 以瓦盖之 , 务使下面着水 , 其冷如冰 , 热复换水 , 水止数瓢 , 为力亦无多也” 。 《金瓶梅》中提及“凉杌儿” , 在西门庆家葡萄架下 , 李渔不知是否受此启发?

推荐阅读